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22日 · 曾參加ViuTV女子MMA真人騷的唐紫睿Hazel突然自爆入了醫院更揚言人生做得最啱就是10年前買了危疾住院保險她昨天在社交平台上載身在醫院病房內的自拍照留言︰「浸會醫院staycation Day1聽朝打大佬人生做得最對嘅事就係10年前幫自己買咗

  2. 2023年7月26日 · 車禍後即買保險 陳慧琳意外危疾可以很近. 文章日期:2023年07月26日. Share. 陳慧琳表示正忙於準備9月澳門騷。. (攝影/記者:林祖傑). 【明報專訊】陳慧琳(Kelly)昨日到金鐘出席保險公司發布會。. 獲邀任產品代言人的Kelly稱,一直沒想過為自己買 ...

  3. 2020年2月24日 ·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PAST ARTICLES. 覆診疑問:長期病患取藥 可由家人代勞. 文章日期:2020年02月24日. Share. 鄭小慧(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醫管局進一步縮減非緊急服務,包括延後逾半專科門診、專職醫療門診及普通科門診覆診。 不少長者對應否如期覆診有所疑慮。 請來賽馬會流金匯高級經理、高級護士長鄭小慧,解答常見疑問。 Q:長者近日有覆診,應否如期應約? 鄭:須按個別情况衡量應否如期覆診。 某些病人應如期覆診,譬如:醫生之前因應病情而調校藥物,覆診時需要跟進病情,決定是否繼續療程。 至於長期病患者,若毋須更改處方藥物、藥物劑量不變,而且病情穩定,可由家人取藥或到社區藥房配藥。

  4. 2021年2月22日 · 香港一項調查顯示,在2017年有超過96%的65歲及以上病人在醫院死亡;而香港另一項研究指出,估計在一年內過身的長者,超過80%希望在醫院以外的地點離世。 要在社區如願安然走完人生旅程,需依賴醫院和社區醫護團隊緊密協作。 香港老年學會在「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與部分政府津助院舍合作,聯同醫管局「社區老人評估小組」,為晚期疾病院友及其家屬提供支援,協助院友在病情反覆的晚期階段也能多留院舍接受照料,直至離世一刻。 提倡居處離世是政府政策,讓長者可於熟悉環境中安穩度過人生最後時刻。 然而,在現行法例下,除領有護養院牌照的護理院舍可由註冊醫生證實院友死亡外,大部分安老院舍,仍需將院友送往醫院,若死因存疑,其遺體或需解剖以確定死因。

  5. 2020年5月4日 · 【明報專訊】誤解1:病人無法承受噩耗打擊? 若期望患者即時接受噩耗是有點不切實際。 然而,只要給予時間、空間去消化,再加上家屬支持,大部分患者(尤其是長者)很快可調整過來。 在香港,70%以上長者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患,他們對自身健康狀况有感覺;加上大都經歷過摯親好友離世,對於死亡,可謂心裏有數。 前線經驗告知,長者較其他患者更願意討論死亡課題,並且態度更積極及正面。 事實上,隱瞞病情不能阻止患者自行臆測。 在缺乏病情資訊下,患者所想的往往比現實更糟,只是都放在心裏罷了! 誤解2:病人得悉病情後會拒絕治療? 大部分長者都經歷過摯親好友離世,或多或少對治療晚期病患有些想法,例如不欲在生命末段接受無必要的維生治療,或拒絕接受會造成身體嚴重不適的治療等。

  6. 2022年5月16日 · Share. 【明報專訊】心臟病是本港第3號殺手,病發奪命前可毫無徵兆。 為了對付這名無聲殺手各地醫學界早已推出多種心血管疾病風險模型預測不同人的患病風險。 然而這些模型大多以外國人的數據為基礎,套用在華人身上或出現誤差。 早前,香港大學利用大數據,研發出首個針對香港人的深度預測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模型,預測心臟病風險準確率高達九成,還能計算治療成效。 「80%心血管病可以預防」 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2020年本港有逾6500人死於心臟病。 它看似防不勝防,其實有數得計。 現今最權威、歷史最悠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模型Framingham Risk Score(FRS),輸入年齡、性別、血壓值、吸煙習慣、膽固醇值等7個風險因素,就能預計10年內患上心血管病的風險。

  7. 2021年11月14日 · 【明報專訊】扶貧委員會日前發表《2020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分析計入政府在疫情下向全民派1萬元等「非恆常現金項目」,得出政策介入後貧窮率減至7.9%的結果。 另一邊廂,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教授、中大健康公平研究所聯席所長Michael Marmot(馬穆)著作推出中文版《致命的不平等:社會不公如何威脅我們的健康》,中大研究所亦即將發表最新報告,馬穆在專訪中談及為何他對香港情况深感興趣,而研究所的香港學者鍾一諾指出「這本書是有某程度的革命性」,因為相比起一刀切劃線扶貧的概念,馬穆強調的是社會梯度(social gradient),「從社會頂層往社會底層走,地位愈低的人,健康愈差」,除非你是最頂層1%的人,否則都關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