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和合石橋頭路靈灰安置所 (英語: Wo Hop Shek Kiu Tau Road Columbarium )是 香港 一座位於 新界 北區 粉嶺 和合石 橋頭路 和合石墳場 的公眾靈灰安置所,佔地3.6公頃,耗資6億3千萬 港元 ,由 建築署 高級建築師鍾鳴昌設計,於2012年8月竣工,於同年10月開放。. 樓高5層 ...

  2. 鑑於當時公眾 骨灰龕 位置在 香港社會 供不應求,而愈來愈多 香港人 都選擇在離世後 火化 遺體, 食物及衛生局 預計於2015年至2034年的未來20年,每年平均約55,000名 香港市民 死亡,當中火化數目約52,000名,比率達95%。 因此, 食物及衛生局 建議在 屯門區 曾咀、原屬 青山發電有限公司 的煤灰湖(中湖)上興建靈灰安置所。 工程包括為總面積達3公頃的選址進行厚達一米的填平工程,其後再在其上進行靈灰閣大樓及紀念花園的建築工程。 2014年11月4日, 屯門區議會 討論有關於食物及衛生局建議在屯門區曾咀煤灰湖上興建骨灰安置所的計劃。

  3. 歷史. 由於香港的骨灰龕數量一直供不應求, 食物環境衞生署 遂於2010年耗資6億3千萬 港元 興建和合石橋頭路靈灰安置所。 10,182個骨灰龕的位置於2012年9月3日開始至10月3日進行首階段接受 香港市民 申請,於同年11月8日以 電腦 抽籤 形式配發售賣。 2013年5月,接受次階段申請 [2] [3] [4] [5] [6] [7] [8] 。 樓高5層的骨灰龕大樓. 骨灰龕大樓. 上香區. 戶外靈灰龕(西座) 化寶爐. 紀念花園(西座) 顧客電子資訊中心. 辦事處. 獎項. 2013年5月21日, 香港建築師學會 頒授「境內全年建築大獎」予 和合石橋頭路靈灰安置所。

  4. 歷史. 鑑於當時公眾 骨灰龕 位置在 香港社會 供不應求,而愈來愈多 香港人 都選擇在離世後 火化 遺體, 食物及衛生局 預計於2015年至2034年的未來20年,每年平均約55,000名 香港市民 死亡,當中火化數目約52,000名,比率達95%。 因此, 食物及衛生局 建議在 屯門區 曾咀、原屬 青山發電有限公司 的煤灰湖(中湖)上興建靈灰安置所。 工程包括為總面積達3公頃的選址進行厚達一米的填平工程,其後再在其上進行靈灰閣大樓及紀念花園的建築工程。 2014年11月4日, 屯門區議會 討論有關於食物及衛生局建議在屯門區曾咀煤灰湖上興建骨灰安置所的計劃。

  5. 納骨塔或稱靈灰閣靈灰安置所靈骨塔骨灰龕寶塔是存放往生者骨灰的建築物骨灰則存封在骨灰罈裡有的納骨塔也可以放置撿骨後的骨甕在佛教裡納骨塔緊鄰或附屬於寺院墓園這種習慣讓死者家屬能夠到寺院裡進行追悼及崇拜

  6. 為了滿足公眾對靈灰龕位的需求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於2011年向 食物環境衛生署 申請在香港仔墳場辦事大樓位置興建一座樓高6樓的靈灰閣預計提供多達15,000個龕位。 後者於同年4月批准,工程於2015年下半年完成 [2] 。 下葬名人. 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的包括不少香港望族先人,例如 鄧肇堅 、 馮秉芬 、 周壽臣 、 傅老榕 及 高可寧 和名人如 唐紹儀 等。 中國著名教育家 蔡元培 於香港逝世後,因為戰亂未能夠安葬於故鄉,結果也葬於此墳場。 唐紹儀 (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 蔡元培 (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國近代民族學研究的先驅,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3] [4]

  7. 和合石墳場 (英語: Wo Hop Shek Cemetery ),位於 香港 新界 北區 粉嶺 和合石 ,是香港規模最大的 墳場 ,沿 北大刀屻 北坡修建,從山腳延伸到山脊線上。 和合石墳場大部分地段爲公衆墳場,山腳部分並建有5座公衆靈灰安置所、紀念花園和火葬場;除此以外,亦包含14座小型私人墓園, 港英政府 和 香港特區政府 亦先後修建了兩座紀念墓園。 墳場築有馬路直通山頂部分,但會於 清明節 及 重陽節 封閉,孝子賢孫在當天必須徒步登山拜祭先人。 歷史. 隨着 香港人口 持續增長,死亡人數亦都相繼增加,位於 香港市區 的政府墳場已經不敷應用, 香港政府 遂於1940年計劃在粉嶺和合石一帶興建墳場及鐵路支線,及於1941年1月1日起停止在各政府墳場接收靈柩,並且需要在 七號墳場 下葬。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