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0月15日 · 「深讀」,是藉由書本上的文字,但打破書本上的文字,去跟你想像的某個作者對話,了解其背後的思考、行動方法是什麼。 有時候我會很快就抓出這個核心脈絡, 這時候「深讀」的技巧反而會「幫我讀得更快」 ,因為掌握這個脈絡,作者的各種理論變化都能更容易閱讀吸收。 相反的,如果「一開始沒有深讀」,很有可能愈讀愈慢,但收穫不多,畫了愈多重點,但每次遇到新章節都要重新花很多腦力去理解「正面的」意思,這都是因為沒有先掌握「背面脈絡」的關係。 你可以補充參考我的資料整理法,也是一樣的邏輯: 活用資料庫的資料收集法:試試加上這四個關鍵步驟! 二、反芻不是讀懂他:更需要賦予你的創造. 接著我有一個基本的設定,就是我對「真的知道作者在想什麼」、「這段文字真的在表達什麼」沒有太大的堅持! 咦?

  2. 2017年12月14日 · 練習規劃新一年的專注簡化數位生活,我的思考心智圖分享. 作者: Esor Huang 12月 14, 2017. 2017 年年初,我在電腦玩物撰寫了「 用心智圖法畫出一年目標與行動, 2017年從這個視覺技巧開始 」一文,獲得很多轉載與迴響。 而現在即將邁入 2018 年,我想聊聊如何去找到讓自己更專注、更簡化的數位生活方式。 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問題:數位工具很多,讓人有選擇焦慮。 新資訊太多,生活倍感壓力。 因為每個看起來都不錯,如果全部都要想辦法派上用場,那麼到底是更有效率的數位生活? 還是更多煩惱的數位生活呢? 更進一步的,有些數位會直接對生活產生影響,而我們很難規避。 像是郵件、即時通、社群、新聞,好像我們如果全部都能善用,就能提高效率? 或是乾脆全部斷絕,就能找到效率?

  3. 2017年3月23日 · 我常常在電腦玩物介紹很多軟體,有時有些工具看起來特別難,但我通常可以在較短的試用期中很快掌握住他的使用方法,例如 Anki 、 AirTable 、 Onenote 、 Outlook 。 或是其他許多剛剛推出的新工具,都能迅速撰寫出對讀者有幫助的介紹。 我現在也常常在電腦玩物分享新鮮具體的工作技巧,例如 子彈筆記法 、 自動聚焦時間管理法 、 KPT法則 等等,我也常常可以用較短的學習時間,很快掌握住可以跟讀者分享的心得。 當然其中偶有失誤,但我相信大多數我學習一個新東西後分享的心得文章,都是到位的,甚至是深入的。 我是如何很快地掌握一個新工具、學習一種新方法呢? 甚至常常可以據此發展出自己的技巧呢?

  4. 2016年12月19日 · 1. 從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出發: 我使用心智圖的時機,通常從「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出發,這個問題就是心智圖最中心的關鍵字。 例如某一個需要構思的課程、某一本正在企劃的專書,或是我想重新規劃的工作流程。 雖然心智圖的中心是一個關鍵字,但背後其實是 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意識 。 (延伸閱讀: 每個人都需要準備的一張問題清單:突破難關思考術 ) 2. 準備好思緒關鍵字的便利貼牆: 接著我個人的習慣是, 先離開心智圖 ,然後先把我所有初步產生在腦袋裡的思緒全部利用關鍵字列舉出來。 如果使用像是 XMind 專業版,那他就內建了「腦力激盪模式」可以幫我先列出所有的思緒關鍵字,甚至他在列出所有腦袋浮現的關鍵字時還可以有基本分類。 或者,有時候我也會使用實體的便利貼來先「倒出腦袋裡所有想法的關鍵字」。

    • 李馨巧1
    • 李馨巧2
    • 李馨巧3
    • 李馨巧4
    • 李馨巧5
  5. 2016年8月14日 · 如果從高效率工作的角度來思考「面對批評」這件事,我自己的八字口訣是:「心平氣和,有錯就改」。. 我之前在「 我用來擺脫情緒枷鎖的十種方法 」一文提過,在情緒上浪費時間是相對沒有效率的事情之一,所以「心平氣和」是最高效率的方法,這樣才能讓 ...

  6. 2016年5月20日 · 作者: Esor Huang 5月 20, 2016. 「終於要放假了! 」放假前我們充滿期待,覺得終於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 「什麼? 放假要結束了! 」但是放假後,我們卻常常變得失落,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做什麼,但每週都有一次的周休二日48小時的時間就這樣溜走了。 其實,一個善於管理時間和不善於管理時間的人,一樣只擁有每天24小時的時間數量,並且時間飛逝的速度都一樣。 但是為什麼有的人覺得假日很充實的原因,是他們做到一件事: 透過善用零碎時間、把握神聖時間,把時間做最大化利用. 「 零碎時間 」與「 神聖時間 」的管理方法我們之前都談過,而還有一個尚未談到的關鍵是「利用」, 你把時間拿來做什麼? 拿來滿足什麼「欲望」? 最終決定了在假日48小時中,不同的人產生不同時間產值。

  7. 2018年10月5日 · 我在之前介紹過「 MetaMap 用系統思考法工具畫圖表:整理好複雜考試理論重點 」這樣的工具,他用一種稱為系統思考的理論為基礎,設計出可以畫出「更多彼此影響的全局關係圖」。 而前陣子又想利用它來畫一個系統思考圖時,發現 MetaMap 有了升級,更名為「 Plectica 」,並且變得更加親切易用。 今天這篇文章,我不從相對複雜的「系統思考」方法的角度來介紹,就讓我們暫且把「 Plectica 」 當作變種的心智圖與流程圖 (他的自介裡也把自己跟心智圖對比),用一個我真實的思考例子,來看看「 Plectica 」如何能更輕鬆畫出有更多影響關係的思考圖。 1. 建立卡片:全局中的每個影響子系統. 我就以今年開始養成的跑步習慣,來演練一個思考流程:「 如何開始一個跑步習慣? 我的經驗談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