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梁实秋坚持将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和文学观

      • 梁实秋坚持将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和文学观,否认文学有阶级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的苏俄“文艺政策”。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9年6月18日 · 梁實秋認為文學是用來探討固定普遍的人性文學的普遍性讓他倍受爭議。 文學的價值在他而言什麼時代精神、傳統思想都不重要,重要的它是否反應了普遍的人性,是否顯現無限和超越存在的真理。 文學是普遍存在的,是適合所有人類的存在。 文學因人而誕生,人在探索文化,而文化也在與時俱進,文化與人本就密不可分,但又互相獨立存在。 文學價值是反應普遍固定的人性這點梁實秋的看法確實是對的,他的這個思想也有著理論依據,但梁實秋忽略的是文學的個性。 古語有言「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和人之間存在矛盾,也存在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體現在社會地位、文化層面、以及人性、道德等多方面。

  3. 梁實秋文藝精神建立於中國傳播至台灣文壇初到台灣的文藝傳播若以五0年代四大雜誌刊物作為觀察依序為文藝創作》、《自由中國》、《文學雜誌文星》,便發現梁實秋無論處於當時台灣官方或非官方的文學場域文藝精神卻不改初衷堅持新人文主義的理性與尊嚴含括著自由主義的思維在四大刊物中作了最完美了演出。 再者,身為「小品文」承上啟下的轉捩點,梁實秋能在周作人、林語堂等美文、幽默又帶有閑適的小品文中,獨樹一幟地創設「雅舍體」;又在台灣散文界開啟小品文新風貌,以吳魯芹、夏元瑜與余光中作為承繼。 本文即以梁實秋在中國「新人文主義」作為文藝精神的建立過程,討論梁氏與其精神的在台傳播,並以四大刊物作為觀察;將「散文」視為文藝精神的實踐,承繼與開啟的又是如何的境界,作為本論文的討論中心。 關鍵字.

  4. 梁實秋堅持將永恆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和文學觀否認文學有階級性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批評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的硬譯」,不同意魯迅翻譯的蘇俄文藝政策」。 被魯迅批為「喪家的資本家的 走狗 」。 同時,梁也翻譯了《 潘彼得 》、 喬治·艾略特 的《織工馬南傳》、《塵世情緣》以及 艾蜜莉·勃朗特 的《 咆哮山莊 》等。 [4] 七七事變 之後,梁隻身赴後方。 抗戰時曾居 重慶 北碚 雅舍 ,任 國民參政會 參政員、 國立編譯館 編纂。 1938年梁在其編輯的重慶《中央日報》副刊《平明》上發表類似發刊詞的《編者的話》,其中寫到:「現在抗戰高於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 我的意見稍為不同。

  5. 香港. 鍾怡雯 (作家/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2022-03-11 18:00. 梁實秋文學獎, 董橋, 文林回想錄, 牛津大學出版, 香港. 散文大師獎 優選 【評審推薦語】 鍾怡雯作家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柳蘇在1989年寫過 〈你一定要看董橋〉 ,說董橋(1942-)的散文「一流」,證明香港在通俗文學之外,在專欄雜文之外,尚有精緻文學;比起過客香江,只能算半個香港作家的余光中和陳之藩,董橋的散文是道地香港出品,董橋的散文可以說就是香港。 文章發表在北京知名的《讀書》雜誌,在中國引起頗大的迴響,三聯書店兩年後出版《鄉愁的理念》(1991)和《這一代的事》(1992),一時之間,董橋成為中國文化圈的熱門話題。

  6. 梁實秋文學獎是由梁實秋弟子作家余光中所創辦為臺灣第一個以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學獎項也是少數獎勵翻譯文學的文學獎項每年皆聘請名家評審為華文世界優質文學獎之最好示範與指引深受各界重視獎項分為翻譯及散文兩大類別以紀念梁實秋先生其人以及其於此兩方面的成就。 承辦單位沿革. 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先生逝世。 《中華日報》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共同設置「梁實秋文學獎」,1988年起第1屆由中華日報副刊創辦,2008年 (第21屆)至2012年 (第25屆)再由九歌文教基金會承辦,自2013年第26屆起,則由本校接下此重任與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合作接辦,2017年起則與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合作舉辦。 改制為文學「大師獎」

  7. 梁实秋坚持将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和文学观否认文学有阶级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的苏俄文艺政策”。 被鲁迅批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同時,梁也翻譯了《 潘彼得 》、 喬治·艾略特 的《織工馬南傳》、《塵世情緣》以及 艾蜜莉·勃朗特 的《 咆哮山莊 》等。 [4] 七七事變 之後,梁隻身赴後方。 抗戰時曾居 重慶 北碚 雅舍 ,任 國民參政會 參政員、 國立編譯館 編纂。 1938年梁在其編輯的重庆《中央日报》副刊《平明》上發表类似发刊词的《编者的话》,其中寫到:“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 我的意见稍为不同。

  8. history.lib.ntnu.edu.tw › wiki › index梁實秋 - 師大維基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影響梁實秋先生的人生觀和文學創作他一生辛勤著述80多歲仍不輟筆創作計40餘種包括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罵人的藝術》、《偏見集》、《文藝批評論》、《雅舍小品》、《讀徐志摩。 文風機智廣博,文白交用,亦莊亦諧,收放自如,寓意深遠。 代表作《雅舍小品》被公認為現代文學的典範,為當代知性小品散文的開山祖師。 在文學批評方面,先生自21歲起即發表評論文章,作品為數不少,目的在提倡理性的文學批評和健康的文學創作,以維護社會理性和倫理。 翻譯. 從事翻譯工作是梁先生一生中重要的事業,中譯《莎士比亞全集》為空前的盛舉。 自1930年至1967年持續進行,獨力完成劇37種、詩3卷,共4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