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青玉案元夕》宋詞大約創作於宋孝宗乾道七年或淳熙二年,辛棄疾透過描寫元夕喺南宋都城臨安所見燈市嘅璀璨盛況,跟住筆鋒一轉再寫自己「 眾裏尋他」嘅經過和心情,目的就係慨嘆國家喺呢個繁華盛世嘅假象裡面,只有自己深明國家正值存亡之秋,塑造一個脫俗嘅形象俾自己,好去抒發心中嘅鬱鬱不得志。
  1.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青玉案·元夕. 作品別名: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稼軒長短句》 文學體裁: 詞. 作者:辛棄疾. 作品原文. 青玉案1·元夕2. 東風夜放花千樹 3,更吹落,星如雨 4。 寶馬雕車香滿路 5。 鳳簫聲動 6,玉壺光轉 7,一夜魚龍舞 8。 蛾兒雪柳黃金縷 9,笑語盈盈暗香去 10。 眾里尋他千百度 11,驀然回首 12,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3。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青玉案: 詞牌名,取於東漢 張衡 《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一詩。 又名“橫塘路”“西湖路”,雙調六十七字,上下闋各五仄韻,上去通押。 元夕:夏曆正月十五日為 上元節,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 “東風”句:形容元宵夜花燈繁多。

  2. 《青玉案·元夕》為 代詞人 辛棄疾 的作品。 此詞從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 寄託著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詞採用對比手法,上片極寫花燈耀眼、樂聲盈耳的元夕盛況,下片著意描寫主人公在好女如雲之中尋覓一位立於燈火零落處的孤高女子,構思精妙,語言精緻,含蓄婉轉,餘味無窮。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青玉案•元夕. 創作年代:南宋. 作品出處:《稼軒長短句》 文學體裁:詞. 作者:辛棄疾. 作品原文,註解及譯文,註解,譯文,創作背景,點評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3. 2024年3月11日 · 《青玉案‧元夕》宋詞大約創作於宋孝宗乾道七年或淳熙二年,辛棄疾透過描寫元夕喺南宋都城臨安所見燈市嘅璀璨盛況,跟住筆鋒一轉再寫自己「 眾裏尋他」嘅經過和心情,目的就係慨嘆國家喺呢個繁華盛世嘅假象裡面,只有自己深明國家正值存亡之秋,塑造

  4.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青玉案·元夕. 作品別名: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稼軒長短句》 文學體裁: 詞. 作者:辛棄疾. 作品原文. 青玉案1·元夕2. 東風夜放花千樹 3,更吹落,星如雨 4。 寶馬雕車香滿路 5。 鳳簫聲動 6,玉壺光轉 7,一夜魚龍舞 8。 蛾兒雪柳黃金縷 9,笑語盈盈暗香去 10。 眾里尋他千百度 11,驀然回首 12,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3。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青玉案: 詞牌名,取於東漢 張衡 《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一詩。 又名“橫塘路”“西湖路”,雙調六十七字,上下闋各五仄韻,上去通押。 元夕:夏曆正月十五日為 上元節,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 “東風”句:形容元宵夜花燈繁多。

  5. 注釋. ⑴青玉案:詞牌名。 “”讀wan,第三聲,與“碗”同音。 ⑵元夕:夏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 ⑶“東風”句:形容元宵夜花燈繁多。 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滿天的煙花。 ⑸寶馬雕車:豪華的馬車。 ⑹“鳳簫”句:指笙、簫等樂器演奏。 鳳簫,簫的美稱。 ⑺玉壺:比喻明月。 亦可解釋為指燈。 ⑻魚龍舞:指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如魚龍鬧海一樣。 ⑼“蛾兒”句:寫元夕的婦女裝飾。 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元宵節時頭上佩戴的各種裝飾品。 這里指盛裝的婦女。 ⑽盈盈:聲音輕盈悅耳,亦指儀態嬌美的樣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香氣。 ⑾他:泛指第三人稱,古時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6.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7. 2021年2月23日 · 元夕在古代既是大節日,寫元夕的詩詞多不勝數,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最特別。 【1】事情的層次. 詞是古代的流行曲,可唱,一如今天的歌曲,必須押韻,以表現音樂感。 《青玉案‧元夕》在下表八句套了紅的字便是押韻的地方。 由於語音變化,今天這八個字不論粵語或普通話,已不太覺押韻了。 辨別押韻之處,對理解和分析詞作有一個重要作用,詞是按韻腳分層次的,大抵上,每押一個韻腳,便是一個層次。 因此,《青玉案‧元夕》基本上分為以下八個層次: (圖一) 古人的生活習俗. (1)香料熏衣服. 就像今人塗香水,古人有用香料蒸熏衣服的習慣,既讓衣服帶有香氣,也有驅蟲之效。 人們還會把香料放入小囊,佩帶在身上,同樣有裝飾和添香的雙重作用。 辛棄疾在詞中兩處提及「香」,當然略有文學的誇張,但不完全是虛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