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同年九巴引進全新的「一人控制收費模式,從此乘客便開始了上車投幣日子。 緊隨於一九七五年二月九巴推出豪華巴士服務,當中包括兩條連接啟德機場的200及201線,替訪港旅客及巿民提供方便,儘管豪華巴士服務未有替九巴取得太大成功,但當中機場巴士服務於之後時間成為首批成功推出空調巴士服務的路線。 因應路面情況容許更大容量的巴士行走,一九八一年九巴引進首架都城嘉慕超級都城型十二米三軸巴士,自此透過不同廠家購入三百多架十二米三軸巴士,投放在不同幹線去滿足需求,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九巴更向巴士製造商要求提供長度稍短的十一米三軸巴士,以保持高載客量同時能夠擁有更高靈活性,並一度成為九巴車隊一個標準 。

  2. 九巴更須經歷「一人駕車一人售票」(One-Condictor-Operation,OCO)的過渡期,直至1983年,一人控制才能全面實行。 因為實行一人控制,巴士司機負上更多責任,九巴亦於1980年代初將巴士司機正名為「巴士車長」,以示為一車之長。

  3. 說起一人控制,中華巴士(中巴)與九龍汽車(九巴)是在一九七一、七二年開始,通過經年改革、逐步淘汰人手售票,實現乘客自助投幣乘車。 但一開始時,並非已經與今天一樣:乘客登車時投下硬幣(後來增加電子支付),便行入車廂,方便快捷不過,中間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直至 1971 年,這種模式被一百八十度徹底改變,中巴率先引入了一人控制模式(One Man Operated, OMO)的巴士操作方式,由巴士司機身兼售票員職位,乘客在上車門登車後直接投入車資,不設找續,直接取代了售票員的地位。

  6. 在1997年,九巴集團重整企業架構,成立九龍巴士控股有限公司(「九巴控股」),旗下分為本港專營公共巴士業務、非專營運輸服務、中國大陸市場的運輸服務、非運輸業務(如房地產、多媒體業務、巴士模型)及內部財務管理等。

  7. 2015年3月16日 · 一人控制」 (Driver Only Operated/One-Man Operation),顧名思義就是減去售票員,全車的服務上至收錢下至開車,運作單由司機作One Man Band。 乘客需要自備輔幣於上車時即時入錢,就算豪付五百元大紙也不設找贖。 當中改變的不只乘客和巴士公司,還有相關法例合約條文中「默示條款」的應用細節。 由於中巴的「一人控制」已備足夠經驗,但九巴又可如果作即時的改變? 可幸的是原設計為「一人售票」的Daimler (e)及 (f),只需稍作改變,便可投入DOO/OMO參戰。 前上中落,至今的主流配搭.

  8. 為咗減少逃票情況以及削減人手,經過多個月測試,九巴自1972年起,正式採用「一人控制模式」,即係喺巴士車廂近司機位裝錢箱,由司機兼任稽查員嘅職務,監察每位乘客有冇入夠錢落錢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