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7年10月8日 · 謂屏除雜念,心不散亂,專注一境。. 《大智度論》卷七:「何等為三昧?. 善心一處住不動,三昧。. 」晉慧遠《念佛三昧詩集序》:「夫三昧者何?. 專思、寂想之謂也。. 」宋葉適《法明寺教藏序》:「(妙真、普濟)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昶之績而 ...

  3. 三昧(sānmèi) 一詞,來源於梵語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重要修行方法,事物的要領真諦。教內外對此詞皆有不同的論述和解釋。

  4. 2011年10月14日 · 在佛教的經典裡,我們常會看到「三昧」這個名詞,譬如說法華三昧、無住三昧、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等等,什麼是三昧? 進入三昧又是怎麼樣的一 ...

    • 8 分鐘
    • 175K
    • 聖嚴法師大法鼓
    • 概览
    • 相关分类
    • 出处
    • 起源

    [sān mèi]

    佛教用语

    三昧(sānmèi) 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 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

    “三昧”是个总括的概念,细分成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其中,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一共有二十五种定论,交换修炼。最终是为了得到“无生法忍”至“涅槃”的结果。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

    念佛三昧有二种:

    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

    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

    梵音samā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

    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

    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

    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

    【三昧】

    指禅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于一处而不散乱之状态。

    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定、等持、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三昧即心定于一处,故称定;远离惛沈、掉举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称等持;正受所观之法,故称正受;调整散乱的心使正直,故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的依处,故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言息虑凝心。

    此一将心集中于专一对象的精神作用,可分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精神集中能力(生得定),一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后得定)。前者乃前世业力的结果,后者由修行而得。心到达三昧的状态时,起正智慧,进而与所观境冥合,分明了知,而悟得真理,甚至于直接感见圣境,此称三昧发得,或称发定。可知,三昧是证悟(正见)的必须阶段。

    然而对此三昧,各宗看法不一。俱舍宗以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列为五别境之一。而此二宗均以之为心所之一,认为心为此心所所摄持,故能住于一境,然而经部则认为心于一境相续而转,名三摩地;《成实论》主张三昧与心无异,即二者皆不许另有心所存在。

    在旧译经典中,往往将三摩地(samādhi,三昧、等持)、三摩钵衣(samāpatti,等至、正定现前)、三摩呬多(samāhita,等引、胜定)混而为一,皆译为三昧。实则其中唯三摩地是三昧。且据有部的说法,三摩地通有心定、散定,三摩钵底及三摩呬多则通有心、无心,而不通于散定。

  5. 實際上,三昧應指三摩地而言。 有部認為凡是一切心共同之精神作用(即大地法),共通於定、散及善、惡、無記之三性,而僅限於一切有心位(不通於無心定)不亂心,且對一境地有集中之作用者,即稱三摩地。 對此,三摩缽底與三摩呬多則通於有心、無心,而僅局限於定(包含有心定、無心定而不通於散定)。 俱舍論卷二十八謂,就所依止之定(等至)有四靜慮(四禪)、四無色定、八等至、三等持之別。 四靜慮及四無色定乃以善等持(三摩地、三昧)為體;又四靜慮及四無色定之根本等至(三摩缽底)有八種,故稱八等至;三等持(三三昧)即: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等三種。 此外亦指空、無相、無願,或空空、無相無相、無願無願之三重等持(三重三昧)而言。

  6. 「三昧」是什麼意思? 三昧是正定正受等持」。 正定是心住在一處,這叫正定,住在正法,不是住在邪法。 我們念佛的人,心要住在阿彌陀佛上,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 如果心裡頭真的只有阿彌陀佛,我們跟阿彌陀佛就非常接近。 要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果然真的是阿彌陀佛,你在這個世間感觀全都變了。 怎麼變? 你看到所有的人都是阿彌陀佛,一切萬物也是阿彌陀佛,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你就成佛了。 你成的是什麼佛? 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自己,自己就是阿彌陀佛,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 這個很難懂,但是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因為西方極樂世界那個阿彌陀佛是我自性變現的,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現的。 中峰繫念法事你們做得很久,這個本子很熟悉。

  7. 何謂三昧耶?. 亞歷山大·伯金博士 00:07. 內容概觀. 打破修持承諾與三昧耶. 藏文「damtsig」亦即梵文「samaya」,意思是「緊密聯繫」。. 有時候人們會翻譯成「聖言」、「發誓」或是類似字詞:如果以其用法的較大脈絡而言,這是非常具有誤導性的。. 此為一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