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中文名:割發代首. 歷史人物:曹操. 發生朝代:東漢末. 時間:建安三年. 目的:以明軍紀. 出自:《三國演義》 成語解釋,真實故事,小說記載,典故來源,白話解釋,史書記載,啟示, 字面意思:把頭髮割了代替砍頭。 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割發可以算是不孝之大罪,所以 曹操 就在軍前割發代首以明軍紀。 已經演變為對中國貪官污吏的處罰捉小放大的調侃。 這個故事曾被當作曹操嚴於律己的事跡而流傳,但從現代的眼光看看,這種場景卻是特權的彰顯。 如今,不少官員也玩起了割發代首的遊戲,當違反了紀律甚至法律時,只是象徵性地道個歉或以內部處分形式代替法律的懲罰,個別被免職的倒霉蛋,風頭一過就又走馬上任。 在這種特權之下,普通公眾自然是十分不滿,卻又無可奈何。

  2. 割发代首”说的是建安三年夏,曹操亲率大军兵发 宛城 讨伐 张绣。 此时麦子已熟,曹操下令:“大小 将校 ,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官军皆牵马行走,然只有曹操没有下马。

  3. 其他人也問了

  4. 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割發可以算是不孝之大罪,所以曹操就在軍前割發代首以明軍紀。 已經演變為對中國貪官污吏的處罰捉小放大的調侃。

  5. 2019年8月15日 · 其一,曹操「割發代首」,巧妙解決了自己觸犯自己制定的律法問題,還能讓別人「肅然起敬」,維護了自己的權威。 曹操的戰馬踐踏了麥林,即使主簿想治他的罪責,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6. 曹操表示要用所佩之剑自刎,被人救下,于是“割发权代首”。 “割发代首”这首诗其用意很明显,时时处处突出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毛宗岗在该回回前总批中进一步写道:“曹操一生,无所不用其借:借天子以令诸侯;又借诸侯以攻诸侯;至于欲安军心,则他人之头亦可借;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 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 ”这是毛宗岗一家之言,我们姑且不论。 如何评价“割发代首”这件事,不能孤立地从曹操道德品质上去论,而是应当放到封建社会法的观念和原则中去衡量。 郭嘉引《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 ”以此作为处理这件事的理论原则是有来历的。 所谓“法不加于尊”,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封建社会的法有着自己鲜明的阶级性。

  7. 割發代首」:講的是東漢末年,曹操在一次行軍中,曾經頒佈法令,誰敢踐踏麥田就把誰處死。 主簿不敢,曹操又要自殺,最後在郭嘉及眾將官的勸說下,免去死罪,但是也不能不罰,於是就以「割發代首」來懲罰自己。

  8. 2019年6月11日 · 熟悉《三國演義》的人,想必對書中幾個關於頭髮的情景印象深刻。其一,就是曹操的討伐張繡時候的「割發代首」,還有一個便是——周魴割發賺曹休。兩次大事記,都是憑藉割掉部分頭髮換取別人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