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因對李澤厚的批判

      • 1980年代中期,劉曉波因對李澤厚的批判而名震文壇,被稱為"黑馬"。 後因參與天安門六四事件、呼籲為六四平反和要求中國當局進行民主憲政改革而多次被捕。 他和侯德建、高新和周舵被稱為"天安門四君子"。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7年7月13日 · 1980年代中期,劉曉波因對李澤厚的批判而名震文壇,被稱為"黑馬"。 後因參與天安門六四事件、呼籲六四平反和要求中國當局進行民主憲政改革而 ...

  3. 2 天前 · 劉曉波 (1955年12月28日—2017年7月13日), 吉林省 長春 人,2010年 諾貝爾和平獎 得主,中國大陸作家、社會活動家、文學評論家、 人權活動家, 獨立中文筆會 會長、《民主中國》網刊主編、《零八憲章》主要起草人之一。. 劉曉波畢業於 吉林大學 中文系本科 ...

    • 批判言論犀利 以「黑馬」之姿登上文壇
    • 挑戰美學權威李澤厚 一戰成名
    • 言論尖銳 後成定罪依據

    1985年6月和8月,劉曉波先後發表《一種新的審美思潮》和《無法迴避的反思──從幾部有關知識分子的小說談起》,支持具有叛逆精神的「新潮文學」,批判當時提倡忍辱負重精神的主流文學作品而初露鋒芒,被作為後來引起文壇震撼的「劉曉波現象」開端。 1986年9月,在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召開的新時期十年文學討論會上,劉曉波到場以《新時期文學面臨危機》為題即興發言,大膽否定新時期文學的成就,作出語驚四座的即席發言,並概括為整個中國文化和知識界的問題:「中國知識分子身上的民族惰性比一般大眾更深更厚!」、「不打破傳統,不像五四時期那樣徹底否定傳統的古典文化,不擺脱理性化教條化的束縛,便擺脱不了危機」。 同年10月,《深圳青年報》整理並發表了劉曉波的發言,國內外報刊紛紛轉載,「文壇黑馬」的名聲傳到了文藝理論界之...

    但真正讓劉曉波震驚中國文壇的,卻是他對美學權威李澤厚發出的挑戰。1986年10月,劉曉波發表《與李澤厚對話——感性・個人・我的選擇》,其作品由此從文學評論發展到思想文化批判層面。同年,劉曉波成為北師大中文系文藝理論博士研究生,並連續在各種刊物上發表文學、美學和思想評論文章。1987年,發表首部著作及成名作《選擇的批判——與李澤厚對話》。 劉曉波認為,自己與李澤厚的本質分歧在於,李是將德國哲學家康德融入馬克思的體系,但他認為馬克思根本沒資格融入康德。李的思想強調社會本位,而劉曉波強調個人本位。挑戰李澤厚,劉曉波一戰成名。中國詩人貝嶺曾經這樣概括說:當年,劉曉波被稱為「黑馬」,他先以驚世駭俗的批判論述震驚體制內的文學界,再以不薄的西方古典哲學功力導入才成形的思想界,形成「劉曉波現象」。

    1988年8月,劉曉波應邀作為訪問學者出國,先後在挪威奧斯陸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學及研究。同時,他開始在香港刊物上發表政論文章,部分言論還直刺官方當時的言論禁區:「香港一百年殖民地變成今天這樣,中國那樣大,當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會變成今天香港這樣。三百年夠不夠,我還有懷疑。」以上這些言論都被中國官方記錄在案,後來被用來作為媒體大肆批判甚至司法機關定罪的依據。 正是因為劉曉波早年的種種經歷,少年得志年少輕狂,最終因「六四」改變一生。

  4. 2010年10月7日 · 1980年代中期,劉曉波因對李澤厚的批判而名震文壇,被稱為「黑馬」。 後因參與天安門六四事件、呼籲為六四平反和要求中國當局進行民主憲政 ...

  5. 2017年7月13日 · 20世紀80年代,劉曉波在北京作為一個嚴厲的文學評論家出了名,人稱黑馬」。 知識界的一致順從讓他深惡痛絕,哪怕是以改革的名義。 當時,鄧小平拒絕進行與經濟自由化匹配的政治改革,他漸漸將重心轉向政治問題。

  6. 2017年7月14日 · 這個獎項立刻令劉曉波成為因信念而被監禁的國際人士名單中的一員,加入了尼爾遜·曼德拉、昂山素季和卡爾·馮·奧西茨基的行列。

  7. 2017年7月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德國前夕,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在記者會上表示,德國政府已注意到有關劉曉波及其夫人到國外進行治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