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Beitou District. 北投區 ( 臺灣話 : Pak-tâu-khu ; 巴賽語 :Ki-pataw),舊稱「 北投社 」,前身「北投鎮」,位於 臺灣 臺北市 西北郊,東側以磺溪上接 中山樓 右側山脊至 馬槽 橋沿山溝、南側以 磺溪 與 士林區 相望,北側鄰 新北市 三芝區 與 金山區 ,西側與新 ...

  2. 北投區 ( 臺灣話 : Pak-tâu-khu ; 巴賽語 :Ki-pataw),舊稱「 北投社 」,前身「北投鎮」,位於 臺灣 臺北市 西北郊,東側以磺溪上接 中山樓 右側山脊至 馬槽 橋沿山溝、南側以 磺溪 與 士林區 相望,北側鄰 新北市 三芝區 與 金山區 ,西側與新北市 淡水區 ...

  3. 2024年5月23日 · 关于其他用法,请见“ 北投 (消歧义) ”。. 中华民国. 北投区 ( 台湾话 : Pak-tâu-khu ; 巴赛语 :Ki-pataw),旧称“ 北投社 ”,前身“北投镇”,位于 台湾 台北市 西北郊,东侧以磺溪上接 中山楼 右侧山脊至 马槽 桥沿山沟、南侧以 磺溪 与 士林区 ...

  4. 北投公園 ,是位於 臺灣 臺北市 北投區 的一座露天溫泉公園。 [2] 範圍是由中山路、光明路所圍繞之區域,位於 地熱谷 景觀公園旁。 乃繼 圓山公園 和臺北新公園(現今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之後,臺北市的第三座公園,亦為臺灣第一座溫泉公園,其面積約3.98公頃。 [3] 因 日治臺灣時期 興建 新北投鐵路 是為便於旅客前往泡湯,北投公園也因此別稱 新北投公園 , [4] [5] 現在其管理單位為陽明山公園管理所。 [6] 沿革 [ 編輯] 日治時期 [ 編輯] 日治時期的原北投公共浴場。 1901年,由於臺北與淡水間的鐵道通車使前往北投的遊客劇增,1911年,北投公園依 臺灣總督府 的「公園管理規則」所設立,由 臺北廳 下街庄共同經營,公園規劃設施包含:鋪設水道、噴水池及公共浴場。

  5. 臺北市 ,通稱 臺北 ,是 中華民國 的 首都 [4] 及 直轄市 ,位於 台灣 北部 的 臺北盆地 ,是 臺北都會區 以及 北台灣 的中心城市,亦為臺灣在金融、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心,2020年臺北獲評選爲最高等級的 Alpha級國際大都市 [5] 。 全市劃為12個行政 區 [1] [6] [2] 。 設籍人口約有250萬人 [註 2]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9,200人 [註 3] [3] 。 臺北城市建立之 歷史 ,最早可追溯自 清代 後期的1876年 臺北府 成立、以及1884年 臺北城 建立; 日治時代 中期的1920年成立 州轄市 ,乃臺北正式 建市 之始。

  6. 中華民國 縣市 臺北市 鄉鎮市區 北投區 區劃 28鄰 政府 • 里長 陳國樑(里幹事:吳思靜) • 辦公處 北投路一段93巷3號 [1] 面積 • 總計 0.2733平方公里 人口 (2020年9月) • 總計 8,522人(男性:4,102人,女性:4,420人) • 戶數 3,382戶 時區 國家標準時間()

  7. 北投 臺北市 北投區 的核心聚落及臨近地區,位於該區中部偏西南,範圍大致為豐年里最東端條狀地帶、文化里東南端、中庸里南部、長安里、中心里、林泉里、溫泉里、奇岩里不含東北端及東南端、清江里、中央里、大同里、八仙里、東華里最西端、立農里西部. 歷史 [ 編輯] 法藏寺 買收石路捐獻芳名碑.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北投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北投庄」,隸屬於 芝蘭二堡 。 該庄北與 頂北投庄 為鄰,東與 唭里岸庄 為鄰,南邊東側一小段與 洲尾庄 為界,其餘隔 基隆河 與 溪洲底庄 為界,西邊為 嘎嘮別庄 [1] 。 1901年(日治 明治 三十四年)11月,該庄隸屬於 臺北廳 ,編入第十三區。 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十三區改名「北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