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澳門半島 南部 風順堂區 媽閣廟 門前的 廣場
- 媽閣廟前地 (葡萄牙語: Largo do Pagode da Barra)是 澳門半島 南部 風順堂區 媽閣廟 門前的 廣場。 因位置於 媽閣廟 前而得名,是各等地遊客訪澳門必到的旅遊景點之一。 前地向海之方向有 澳門海事博物館,附近有新發展出現的手信街。 北端為 媽閣斜巷,南端連接媽閣上街。
zh.wikipedia.org/zh-hk/媽閣廟前地
媽閣廟前地 (葡萄牙語: Largo do Pagode da Barra)是 澳门半岛 南部 風順堂區 媽閣廟 門前的 廣場。 因位置於 媽閣廟 前而得名,是各等地遊客訪澳門必到的旅遊景點之一。 前地向海之方向有 澳門海事博物館,附近有新發展出現的手信街。 北端為 妈阁斜巷,南端連接媽閣上街。 全景. 媽閣廟前地全景. 特色. 面向澳門海事博物館一則的地面上,豎立了兩支石旗桿。 前地功能. 文化表演,包括 新年 節日 舞龍 、神誕上演 神功戲; 人群旅客聚集,包括活動前後; 藝術 作品取景。 旅遊景點. 澳門海事博物館. 媽閣廟. 皇家橋碼頭 (1號碼頭) 交通. 公共巴士. M3 媽閣交通樞紐 (Centro Modal de Transportes da Barra)
媽閣廟前地(葡萄牙語: Largo do Pagode da Barra )是澳門半島南部風順堂區 媽閣廟門前的廣場。 因位置於 媽閣廟 前而得名,是各等地遊客訪澳門必到的旅遊景點之一。
2020年8月31日 · 媽閣廟前地(Largo do Pagode da Barra)位於澳門半島西南端的媽閣上街和河邊新街,瀕臨內港,最早這裡是澳門的海岸線,在開埠之前曾作為泊船及祭拜媽祖的碼頭。. 在1557年葡萄牙人到達澳門之前,中國福建省的漁民也經常來到此處上岸補給、歇息和祈福。. 當時 ...
- 創廟傳說
- 歷史
- 建築及景物描述
- 景觀危機
- 紙幣取材
- 交通
- 詮釋
- 外部連結
媽祖閣創廟傳說的版本多種多樣,當中包括書籍、口述歷史及碑文記載,而各種不同的記載基本上都有媽祖保佑船民、福建商人和海上貿易等元素: 據媽閣廟內的碑文記載:相傳明朝年間有福建商人乘船去澳門,天后娘娘(媽祖)化身爲老嫗登船隨行,一夜之間疾駛千里,平安抵達後老嫗即失蹤,福建人便在老嫗失蹤之處塑像立廟奉祀,即現時的媽閣廟。 據澳門同知印光任、張汝霖合撰的成書於1751年的專著《澳門紀略》記載: 在明朝萬曆年間,有來澳門經商的福建富商大船途中被颶風吹襲,幾乎沉沒,突然人們看到有一名神女站在山邊,她使出法力,令船隻安然抵達澳門,後來人們在娘媽角(現媽祖閣一帶)立廟祭祀她。又在廟前石上刻下「利涉大川」四個大字。 據1867年4月29日第17號《澳門憲報》記載:一艘要從福建出海的船在即將出發之際,有一名女子...
媽閣廟的建廟年份至今未有定論,在史學界中亦是具爭論性的話題,現時大部分學者認定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門前(即1553年至1557年前),在媽閣廟現址已有供奉媽祖的廟宇存在。其中澳門歷史學家吳志良和金國平指出,早期的葡萄牙文文獻、著作基於澳門葡萄牙人古老的傳説,均稱葡萄牙人在1553至1557年抵達澳門時已發現了媽祖廟,並將之定為媽閣廟建廟年份的下限於1582年8月抵達澳門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他的著作《中國札記》中,提到該處有一座媽祖廟殿;從1751年完稿《澳門記略》的附圖上可見,當時整座廟宇已有一定規模;1828年(清道光八年),媽閣廟重修,廟內建築大為完善。於1874年(同治十三年)及1875年(光緒元年),媽閣廟兩度遭受颱風破壞而受損,經兩年重修擴建後,奠定今天的模樣。
媽祖閣與一般以中軸對稱的傳統廟宇格局不同,其獨特之處在於它依山臨海錯落而建,融合在自然環境中。整座廟宇主要由牌樓和四座古殿組成,分別為正殿(又稱石殿)、弘仁殿、觀音閣和正覺禪林。 媽祖閣的正面山門是一座以花崗石建成的牌樓,牌樓前有石獅子鎮門,門楣刻有「媽祖閣」三字,兩邊分列石鐫對聯「德周化宇,澤潤生民」,意指「媽祖恩德遍及整個宇宙,恩澤滋潤所有老百姓」,牌樓上頂鋪琉璃瓦脊並以鰲魚拱托寶珠做為裝飾。山門後有另一座由花崗石建成的三間四柱衝天式牌坊,在「南國波恬」四字的左右兩側以篆書題寫破體「珠光」和「寶氣」,其中「光」宇以異體字「炗」代替,「炗」底部有一個「火」字以強調火光的意味,寓意祈願廟內香火更為鼎盛。
2006年6月,澳門立法會議員高天賜揭發澳門特區政府已秘密地與葡萄牙駐港澳總領事館等達成共識,同意在媽祖閣對面興建新的葡文學校教學大樓。高天賜批評相關行為是只著重私人利益而置文物古跡及附近環境的景觀于不顧,是繼5月的藍屋仔事件後再次引起澳門社會對文物保護的關注。另據傳媒消息,媽閣廟對開海面還將繼續向珠海灣仔方向填海,作為未來海底隧道或橋樑落腳點,另外還會在該處興建一幢五星級大酒店。 6月14日,立法議員區錦新在議程前發言中指出,澳葡政府年代的葡萄牙人在興建澳門海事博物館時也懂得尊重中國傳統,把博物館建在媽閣廟對出左側,以避免阻擋媽祖閣與大海之間的景觀,然而特區政府卻對傳統漫不經心,企圖把葡文學校教學大樓建在媽閣廟正前方。 葡文學校家長會主席Jose Oliveira Paulo指出拆遷計劃違...
媽閣廟正門被澳門的發鈔銀行多次用作澳門幣紙幣正面的圖案,包括: 1. 澳門大西洋銀行 1.1. 1945年(壹圓、伍圓、拾圓、貳拾伍圓、伍拾圓;壹佰圓、伍佰圓) 1.2. 1990年與1999年(伍佰圓) 1.3. 1981年大西洋銀行發行的伍圓紙幣為媽閣廟側門正面照。 2. 澳門中國銀行 2.1. 1999年與2003年(貳拾圓) 2.2. 2008年(拾圓) 2.3. 2024年(伍佰圓)
公共巴士
M3 媽閣交通樞紐(Centro Modal de Transportes da Barra) 1. 路線:1、2、5、6B、10、11、18、18B、21A、61 M198 西灣湖景大馬路/媽閣碼頭(Avenida Panorâmica do Lago Sai Van / Ponte-cais da Barra) 1. 路線:1、2、3A、5、6B、9、10、11、18、18B、21A、26、55、60、61、65、71S、MT4、N3 M203 媽閣廟站(Templo Á Ma) 1. 路線:1、2、5、6B、10、11、16S、18、21A、26、28B、55、60、61、65、71S、MT4、N3 M277 西灣湖景大馬路/媽閣交通樞紐(Av. Panorâmica do Lago Sao Van / Centro Modal de Transportes da Barra) 1. 路線:16S、26、28B、55、60、65、71S、N3
輕軌
1. █ 氹仔線媽閣站
^ 根據《潮汕字典》所注,「媽」的閩語可讀作「目啊切(上聲)」,即讀如「馬」;根據《潮汕新字典》,「媽」可讀為「媽」和「螞」(即「馬」音)。因澳門媽祖廟首先由福建人奉立,故當時的本地人隨建廟者的讀音將「媽」讀如「馬」。至今澳門人多按照傳統習慣將「媽閣」讀如「馬閣」。^ 澳門三大古剎分別為媽祖閣(媽閣廟)、蓮峰廟與普濟禪院(觀音堂)澳門古代摩崖石刻文字考釋[永久失效連結]JULES ITIER AND THE COMING OF PHOTOGRAPHY TO AS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媽閣廟前地(Largo do Pagode da Barra)位於澳門半島西南端的媽閣上街和河邊新街,瀕臨內港,最早這裡是澳門的海岸線,在開埠之前曾作為泊船及祭拜媽祖的碼頭。
媽閣廟前地. 全日開放. 位於媽閣廟前的小廣場,延伸了這古老廟宇的原有佈局,今天仍然是信眾聚集來朝拜媽祖的地方,它見證了本地保存中國傳統宗教信仰的成果。. ‹ › ×.
媽閣廟前地位於著名的媽閣廟前,頻臨內港,前地由著名的葡萄牙小石磚鋪設而成,主要有土紅及深灰兩種顏色。 石磚鋪設成波浪形態,配合臨近江流,整體感覺渾然天成,極富海岸城市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