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張家振 (英語: Terence Chang ,1949年3月14日 — ),出生於中國香港,畢業於紐約大學,金牌製片人,身兼監製、執行監製、出品人和經紀人多職。 生平 [ 編輯] 1949年在香港出生,1968年赴美國俄勒岡大學修讀建築,1974年考進 紐約大學 修讀電影。 1977年回港,進入香港 嘉禾電影公司 ,擔任《神偷妙探手多多》 (1979)和《死亡塔II》 (1981) 的製片經理 [1] ,期間認識 吳宇森 [2] 。 1979年轉職 麗的電視 擔任副總監助理,負責製作行政,與 麥當雄 結識。

  2. 张家振 (英語: Terence Chang ,1949年3月14日 — ),出生于中国香港,毕业于纽约大学,金牌制片人,身兼监制、执行监制、出品人和经纪人多职。 生平. 1949年在香港出生,1968年赴美国俄勒冈大学修读建筑,1974年考进 纽约大学 修读电影。 1977年回港,进入香港 嘉禾电影公司 ,担任《神偷妙探手多多》 (1979)和《死亡塔II》 (1981) 的制片经理 [1] ,期间认识 吴宇森 [2] 。 1979年转职 丽的电视 担任副总监助理,负责制作行政,与 麦当雄 结识。

    • 電影
    • MV
    • 廣告代言
    • 外部連結

    微電影

    1. 2011年全家偶像劇《永遠都想你管我》 飾:柯晴元 2. 2013年《愛。在彰化》 3. 2014年《遇見美好的你》 4. 2018年《好好》 飾:阿甘

    2002年 張清芳〈最後一夜〉
    2003年 梁靜茹〈Beautiful〉
    2003年 范瑋琪〈那些花兒〉
    2003年 潘美辰〈我可以為你擋死〉
    Samsung Galaxy Note 5 我粉閃耀篇
    七七新貴派(草莓口味)
    • 張家振, 1985年3月31日(38歲)
    • Ray Chang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4年3月18日 · 香港製片人. 反饋. 分享. 張家振. (香港製片人張家振金牌製片 [1] ,生於1949年,是娛樂圈內著名的製片人,身兼監製、執行監製和 出品人 多職超過30年。 他在1978年回港擔任兩部 嘉禾電影 的製片經理;在1981年加入 麥當雄 製作有限公司;在1986至1988年間,他在 德寶電影公司 擔任發行總監;在1990年,張家振和導演 吳宇森 合組新里程電影有限公司,二人後來成立獅子山製作公司;2008年,他與 楊紫瓊 和資深傳媒人 唐在揚 共同創立 星城娛樂有限公司 ;2011年,出任ATN大國豐臣演藝人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中文名. 張家振. 外文名. Terence Chang.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49年3月14日 [6] 星 座.

  5. 張家振生於1949年是娛樂圈內著名的製片人身兼監製執行監製和出品人多職超過30年。 在 紐約大學 修讀電影製作後,他在1978年回港擔任兩部 嘉禾電影 的製片經理,分別是《 神偷妙探手多多 》(1978年)和《死亡塔II》(1981年)。 他在 麗的呼聲 電視台工作兩年後,在1981年加入 麥當雄 製作有限公司,監製《 靚妹仔 》(1982年)、《 神探光頭妹 》(1982年)和《 停不了的愛 》(1984年),後者還入選1984年康城影展導演雙周。 在1986至1988年間,他在 德寶電影公司 擔任發行總監,捧紅了 李國豪 和 楊紫瓊 兩位巨星。

  6. 維基百科,自由的 encyclopedia. 張家振 (英語: Terence Chang ,1949年3月14日 — ),出生於中國香港,畢業於紐約大學,金牌製片人,身兼監製、執行監製、出品人和經紀人多職。 Quick Facts 張家振, 製作人 ... Close. 生平. 1949年在香港出生,1968年赴美國俄勒岡大學修讀建築,1974年考進 紐約大學 修讀電影。 1977年回港,進入香港 嘉禾電影公司 ,擔任《神偷妙探手多多》 (1979)和《死亡塔II》 (1981) 的製片經理 [1] ,期間認識 吳宇森 [2] 。 1979年轉職 麗的電視 擔任副總監助理,負責製作行政,與 麥當雄 結識。

  7. 香港電影曾經滋養無數優秀的電影人既包括梁朝偉這樣剛剛獲得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的影視巨星更包括無數台前幕後默默付出的工作者作為香港電影黃金年代裏走出的金牌製片人張家振日前帶着新書我的電影人生香港荷里活北京回到香港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他從吳宇森聊到梁朝偉再講到如今內地的年輕電影人將自己的光影人生抽絲剝繭呈現出一位全球化時代的香港影人與電影時代行業一路同行的情緣。 \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 作為業界知名的製片人,張家振有記錄日程、保留各種合同和資料的習慣,這當然出於他身為製片人的嚴謹,如今又成為他陪伴電影一路走來的註腳。 「從1992年開始,至今我已經記了幾十本,每天幾點鐘約了誰談什麼,我都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