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5月7日 · 數以千計的革命者在位於北極圈內的沃庫塔(Vurkuta)監獄營及斯大林的盧比揚卡(Lyubanka)政治警察總部牢房裡犧牲。 托洛茨基是其中一位至死不屈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在他自己遭到謀殺之前,他的哥哥、妹妹和妹夫、第一任妻子、兩個孩子及他們的四個伴侶也都遭到同樣的命運。 當然,更不用說其它的許多同志和戰友了。 儘管遭受了巨大的個人痛苦,托洛茨基至死仍然忠於工人階級。 他不僅拒絕承認斯大林集團的權威和指控,還用理論釐清了斯大林集團的奪權,並提出一個同時與資產階級、法西斯和斯大林主義鬥爭的真正的政治綱領。 即使在他一生最黑暗的日子裡,托洛茨基對未來還是充滿樂觀的。 在1940年2月的遺囑中,他寫道:

  2. 2024年8月13日 · 托洛斯基則於1904年4月,申明脫離新《火星報》編輯部,1904年9月離開孟什維克,與其絕交。 原因是他們堅持與俄國 自由主義者 結盟,反對與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和解 [ 19 ] 。

  3. 孟什維克由 馬爾托夫 領導,主張信任群眾行動的自發性,涵蓋所有無產階級民眾的所有行動。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内部 尤里·奥西波维奇·马尔托夫 与 弗拉基米尔·列宁 出现分歧,两人逐步组建起相对的两派。 该分歧源于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表面上是关于党的组织的小问题。 马尔托夫的支持者事實上處於相對多數,但在分歧中关于党员资格的一次重要投票中处于少数,因而被譏为孟什维克,即 俄语 的“少数派”( меньшинство ),而列宁的支持者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源自俄语的“多数派”( большинство ) [ 2][ 3][ 4][ 5][ 6] 。 發展.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0年8月21日 · 翻查史料可看,托洛茨基的失勢,是黨內權鬥的結果,源自他與史太林派系之間的爭執,當中涉及蘇維埃對外政策及對內治黨的問題。 托、史之間的一個重大分歧,在於托氏主張國際主義,以在世界資本主義(或按今天的語境來說: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政經結構)的陰霾下,建立相較自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政經聯盟。 概言之,托氏的願景是隨著「社聯體」逐步抗衡跨國的帝國主義,它的範圍逐漸擴大,最終形成世界的社會主義同盟,繼而消除各地的國家機器,一併羽化成全球範圍的共產主義社會。 二月革命︰一個巨大帝國是如何頃刻覆滅的. 史太林(及其後繼者)則退守於「一國社會主義」,相信單憑一國之力足以建設社會主義過渡期,並以保存蘇俄國土安全為最大的行政和軍事考量。

  6. 2020年9月16日 · 「他(托洛茨基)於1904年脫離了孟什維克,但是仍持續地投稿於孟派報紙,並不時在海外代表他們, 盡管在形式上仍然在1917年之前處於兩黨之外。 」(《我思》,P. 5,我們的重點) 讀者們想必會撓頭困惑:托洛茨基如何才能在1904到1912年間都處於「形式上存在與’兩黨’之外」? 看來我們是該探究這段歷史,以揭露約翰斯通同志這奇異邏輯背後的種種原因。 「托洛茨基的這些攻擊是基於他反對列寧試圖建立一個穩定、集中且有紀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當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於第二次黨代表大會上分裂成支持這個建黨策略的布爾什維克大會選舉出的中央委員會上的多數,以及訴求較為松散組織架構的孟什維克少數派時,托洛茨基支持了後者…」(《我思》,P. 4) 約翰斯通這段陳述,是對布爾什維克主義歷史的嚴重扭曲。

  7.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俄語: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年11月7日—1940年8月21日),原名列夫·達維多維奇·勃朗施坦,蘇聯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工農紅軍、第四國際的主要締造者。. 十月革命時,任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

  8. 第一次宣佈「完全勝利」時,左派反對派曾回答道:你們不應該自限於各種關係的社會法律形式,這些關係是未成熟的、矛盾的,在農業方面還很不穩定;這些社會法律形式本身也是抽離開基本的標準:生產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