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为政举措
    • 历史评价
    • 主要作品
    • 轶事典故
    • 人物争议
    • 后世纪念
    • 史料索引

    明朝开国皇帝

    展开16个同名词条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 [288]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240]年号“洪武”。

    朱元璋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89]此后数次遣将北征,打击北元残余势力。洪武四年(1371年),灭夏,平四川;洪武十年(1377年),平云南,逐渐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此后又屡兴大狱,追治“奸党”;兴“文字狱”,用锦衣卫设立诏狱,又行“廷杖”之制。 [288]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减免赋税,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定八股取士之制; 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 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庙号太祖, [287]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穷苦出身

    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 朱元璋在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 朱元璋的祖籍在沛国相县,后有一支迁徙句容,世居朱家巷。 朱元璋在《皇陵碑》和《朱氏世德碑》中称自己的祖父朱初一在宋末元初率一家人从句容来到淮北,开垦宋元战争后的荒田,定居泗州盱眙县。父亲朱世珍(朱五四)在五十岁时濠州钟离县之东乡,在那里生下了朱元璋。十年后,又迁至钟离之西乡,最后迁至太平乡之孤村庄。 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朱元璋回忆当时情形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云游四方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觉寺。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

    投红巾军

    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 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 第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县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 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政治

    •中央集权 明初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朱元璋进行了改革,在中央废除中书省,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丞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横,懈怠政事。 [119]于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在地方废除行省制,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 [119]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 •制定律法 朱元璋高度肯定了法律的治国作用。他说:“夫法度者,朝庭所以治天下也”。于是在朱元璋即吴王位时(1364年)就提出“建国之初,先正纲纪”,命左相国李善长等草创律令,编律285条,令145条,到吴元年十二月“甲寅,律令成,命颁行之。”这便是最早拟定颁行的《大明律》。经过吴元年(1364年)、洪武六年(1373年)、洪武二十二年、洪武三十年四次修订,最终完成了《大明律诰》“刊布中外,令天下知所遵守。” 在具体的治国方面,朱元璋以元末“朝廷暗弱,威福下移”,纲纪败坏,官吏骄恣,从而致使元朝倾覆,顺帝北迁作为教训,立国后采取了“治乱世用重典”的原则。朱元璋始终认为“胡元以宽而失,朕收中国,非猛不可”。以此思想作为指导,如在刑名制定方面,明朝对“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一类非直接侵犯君主政权的犯罪量刑轻于唐律,但对“盗贼”及“帑项钱粮”之类直接危及专制统治的重大犯罪量刑则重罪加重,法外用刑,狂诛滥罚,制定了族诛、断手、刖足、阉割为奴、挑筋去膝盖等一系列法外刑。 •特务统治 洪武十五年(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锦衣卫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 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朱元璋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暗中监视。但是到了晚年朱元璋逐步废除了锦衣卫及其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 •整顿贪腐 参见:郭桓案、空印案、大诰 朱元璋出身贫苦,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又鉴于元朝的政治混乱,故以猛治国。 [124]即位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首先,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其次,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 第三,朱元璋利用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 这种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官员决不姑息迁就。为了培养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为没有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他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厚爱有加,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和《醒贪简要录》。《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 第六,允许民间百姓上访。明朝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不仅如此,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亦要依法论处。 此外,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 朱元璋当政三十一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未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未根除,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哀叹。 •勤政廉政

    军事

    •军事建制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率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 朱元璋还确立了卫所制度,这是他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而制定的。 •山河固险 明初朱元璋守御山河的方法,是以巩固自然天险为远猷。对此明人颇为自诩,宣称“我国家驱逐胡元,混一寰宇,东至辽海,西至酒泉,延袤万里。中间渔阳、上谷、云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灵武、皋兰、河西,山川联络,列镇屯兵,带甲四十万,据大险以制诸夷,全盛极矣”,这一段话中虽全用秦汉旧名,但洪武朝卫所的全貌勾画得还是比较清楚。 明人把新的卫所描述为“于是设东胜(卫)城于三降城之东,与三降城(者者口四守御处)并。东联开平(卫)、独石(口)、大宁(卫)、开元(安东卫);西联贺兰山(宁夏卫)、甘肃北山(威虏卫、白城子守御千户所、威远守御千户所、亦集乃旧城),通为一边。地势直,则近而易守”。 魏焕评价:“东西延巨,指臂相依,称全盛矣。故合边卒之数不过四十万,较之宋人备西夏一路犹七十万者,盖徙倍也。”明初三北兵马虽少,但皆驻大险,故丘浚曰:“洪武、永乐之盛,所守不过数处,然皆据其总会,扼其要害,人聚而力全。而彼之来,有以待之,得以全力而制胜也。” •北卫游牧 洪武年间,朱元璋置亦集乃旧城、镇番卫、宁夏卫、者者口守御千户所、东胜卫、开平卫、大宁都司、安东卫、吉林船厂。明军巡逻着“北去不拘几千里”的辽阔疆域。朱元璋效仿元朝“朔方铁骑纷如蚁”、“西北广莫无一城,控弦百万长横行”的盛况,欲利用漠南养出肥美的牛羊及战马。为此朱元璋推动北部卫所游牧化,漠南民众除了粮产区不许放牧外,漠南荒闲平地及山场,“听其牧放樵采”。诸王敢有说是“自己草场山场者,其论非轻”,并叮嘱诸王要长远的牧养,要求军户有自己的牧群。 •中外配合 朱元璋通过宗室的婚嫁,联姻文武勋贵,企图以血缘和裙带关系来达到屏藩帝室的目的,如周谊、翁吉剌、邓愈、扩廓帖木儿;常遇春、常升、蓝玉、曹震等;傅友德、谢成、冯胜、王弼等;徐达、阿哈出、把都帖木儿等;徐辉祖、李景隆、耿炳文、沐晟、郭英、吴高、吴杰、张杰、胡观、李坚、梅殷等。即朱元璋所称的“中外配合”。 •谷成肃漠 塞外的生产模式,首春气和坚冰渐解,塞草将萌,胡马瘦而弓力弱。而秋高马肥,草谷结成正是胡虏出没之际。所以朱元璋认为秋高马肥后,北卫当控弦执矢观衅而动,正合古人谓致人不致于人。故敕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昔汉唐之御胡虏,每秋高马肥,知其入寇,乃设谋定策,伏兵以待之,否则必为边患。” 朱标死后,朱元璋以塞王代替国公。要求塞王“岁出塞上,抚绥军士,以备将来与胡大战。”“即目世子长成,塞上调兵,令世子还国,父子更相轮替,往来塞上,帅大势军马,以练风霜。亦且父出,子守其国;子出,父守其国。”东西十三卫依次排列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安王、秦王、庆王、肃王。“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 同时,为对付秋高马肥后南下的骑兵,塞王还要沙漠巡狩。《皇明祖训》披露:“凡王出猎演武,只在十月为始。至三月终止。”以及《圣君初政记》记载:“皇祖一统后,每高秋严冬,分命诸王帅兵巡边,远涉不毛,校猎而还,谓之“肃清沙漠”,岁以为常。”朱厚熜亦说:“皇高祖考岁一驱廵”。 十三塞王中佼佼者是被誉为“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的燕、宁二王。朱棣出师即降故元太尉乃儿不花等人,被誉为“肃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朱权“数会边镇诸侯,出师捕虏,肃清沙漠,威震北荒”,被誉为“一世之雄也。”洪武末年,朱元璋下旨除郡王外,都是百姓。拨镇虏城子与周(王)府;晋王在塞外规划营建东胜城时,朱元璋又下圣旨叮嘱“选草场时,留着东胜,要着一个兄弟在那里住。” •北伐残元

    经济

    •与民休息 明朝伊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县官进京,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朱元璋还鼓励开垦荒地,1370年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军屯和商屯。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兴修水利 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 •鱼鳞图册 官绅富户想尽办法偷漏税,在明朝前期已形成风气。江浙一带的富户为了逃避赋役,想出了许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将名下的财产分割,再假托在别人名下,降低户等,这种方法还有专称,叫“铁脚诡寄”,甚至在当地形成了“通天诡寄”的风俗。 朱元璋自然不会听之任之,除严厉打击外,他下令编造土地簿册——“鱼鳞图册”,按照其税粮多寡,定为几区,每区设粮长四人,让他们集合里甲耆民测量田亩,绘制成图,写上田主的名字及田地之面积与四至,编类为册,由于图上所绘的样子像鱼鳞,故号“鱼鳞图册”。 •发行宝钞 朱元璋于洪武七年(1374年)立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并于宝钞提举司下设抄纸和印钞二局,宝钞、行用二库。从洪武八年(1375年)起印发纸币“大明通行宝钞”。面额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计六种。币值每贯等于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明代印发的“大明通行宝钞”为明代发行的唯一货币。 明初洪武朝全力印造宝钞,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洪武十九年之后各项临时支钞迅猛增长,造成了明初的通货膨胀。 •食盐开中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实施“食盐开中”新政,即开中法,将实施千年之久的政府食盐专卖制度网开一面,允许民间商人向边关输送粮食换取食盐经销的许可证“盐引”,大约30斤粮食可换一份“盐引”。朝廷让利于民,“淮盐价贵,商多趋之”,边防军需难题一举解决。 •移民政策

    正史评价

    •《明太祖实录》:上以天纵之资,起自田里,遂成大业。当是时,元政陵夷,豪杰并起,大者窃据称尊,小者连数城邑,皆恣为残虐,糜弊生民,天下大乱极矣。上在民间,闵焉伤之,已而为众所推戴,拒之益来,乃不得已起义,即条法令、明约束,务以安辑为事,故所至抚定,民咸按堵,不十余年间,荡涤群雄,戡定祸乱,平一天下,建混一之功。虽曰天命人归,要亦神武不杀之所致也。即位之初,稽古礼文,制礼作乐,修明典章,兴举废坠。定郊祀、建学校、尊孔子、崇儒术、育贤才、注洪范、叙九畴,罢黜异端,表章经籍,正百神之号,严祭祀之典。察天文、推历数、定封建、谨法度、慎赏罚、抚四夷,海外远方诸国,皆遣子入学。南极炎徼,北逾冰壤,东西际日月之所出没,罔不率服。昧爽临朝,日晏忘餐,虚心清问,从善如流,神谋睿断,昭见万里。退朝之暇,即延接儒生,讲论经典,取古帝王嘉言善行,书置殿庑,出入省观。斥侈靡、绝游幸、却异味、罢膳乐,泊然无所好。敦行俭朴,以身为天下先。凡诏诰命令词,皆自制,淳厚简古,洞达物情。当宁戒谕臣下,动引经史,谆切恳至,听者感动。训敕子孙臣庶,具有成书,诒法万世。谨宫壸之政,严宦寺之防,杜外戚之干谒,而家法尤正。纪纲法度,彰彰明备。至于礼先代、罢献俘、存高年、兴孝弟、励农桑、蠲逋负、宥死刑、焚狱具、旌廉能、黜贪酷、摧奸暴、佑良善,宽仁爱人,专务德化。是以身致太平三十余年,民安其业,吏称其职,海内殷富,诸福之物,莫不毕至,功德文章,巍然焕然,过古远矣!传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然;成汤革夏,乃资亳众;武王伐商,爰赖西师;至于汉高,虽起徒步,尚借亭长,挟纵徒集所附。上不阶寸土一民,呼吸响应,以有天下,方册所载未之有也,於乎盛哉! •《明史》: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如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明朝评价

    •谢铎:我太祖有度越历代者五事:攘克夷狄,收复诸夏也;肇基南服,统一天下也;威加胜国,锋刃不交也;躬自创业,临御最久也;申明祖训,家法最严也。 •姚涞:我太祖高皇帝声罪而汛扫之,廓中国之妖氛,雪中国之仇耻,天地始复有定位,君臣始复有定分,首足始复有定形,读斯文而知圣祖之功德,真远驾唐虞也,而古帝王之遗黎,始得复归于人类。不然,则生民之类泯灭久矣。故读史而至宋之将亡,未尝不为中国痛;至元之将灭,未尝不为中国快也。 •王世贞: •①高皇帝起淮右,提三尺剑,以与群雄角而胜之;乘胜而北,驱虏而置之大漠之外。乾坤辟而再位,日月涤而重朗;海岳奠而如故,民人复而冠履,夫岂直得圣人之威哉?即轩辕逊五兵,而大禹让玄圭矣。高皇帝犹不自圣,兢兢焉奉大宝于盘水,驭六马以朽索。鸡鸣而起,未辨色而视朝,不以寒暑间者,戒滋逸也;六宫取充位而已,无燕赵、二八之奉,戒滋荡也;赐租之诏,无岁而不下,戒尽民也;一记阅江楼,几成而罢之,终其身不为离宫别馆,戒㳺豫也;去岳渎神祗之滥封,而归本号,戒亵神也;滇诏平,卧榻十七年而始克平,戒勤兵也;朝鲜乱、安南阻、日本贰,闭关而听其自服,而不之讨,戒启衅也;废丞相,析中书省而六之,不得相弹压,戒专国也;五都督府握兵籍而不与调发,兵部得调发而不治兵,戒专戎也;六尺之孤,垂拱而不置母后,席戒内干也;外戚食国租而不与政,戒外移也;南面三十年而不改元,薄海内外称臣妾而不加徽号,戒侈心也。高皇帝虽以神武盖一世,而抑其才以下一世之贤士,其尊在九重,而洞彻其肺腑,以与闾阎之志通,其开辟之绩足以当天心。是故历十余祀而天眷益厚,其深泽胶固于民志;是故历危疑震撼之际而不动其纪法,足以纲维乎后代;是故指鹿训狐之辈欲窃之,而不能久执事之。所称高皇帝者功,而愚则所谓高皇帝之所长有天下,不尽以功也。 •②汉高帝之功胜汤武矣,桀纣龁痡其国人,不能遍四夷也;明高帝之功胜舜禹矣,洪水灾而居食废,人犹人也。故夫汉高之功,一世功也;高帝之功,万世功也。呜呼休哉! •陈于陛:太祖虽得天下,易于汉高,而经理太平之业几百倍。有三焉:其一,高祖不数年而卒,太祖三十年纤悉具备,无以加矣;其二,汉高虽承秦火,大抵因袭秦敝,太祖扫胡元而复帝王之制;其三,高祖犹有诸臣,太祖无辅相,自圣心神画者独多也。 •李贽: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帝也,古唯汤、武庶几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则无以安殷之忠臣;汤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则决不能免于太甲之颠覆。唯我圣祖,起自濠城,以及即位,前后几五十年,无一日而不念小民之依,无一时而不思得贤之辅。盖自其托身皇觉寺之日,已愤然于贪官污吏,欲得而甘心之矣。故时时用兵,时时禁谕诸将,无一字而非侧怛,亦无一字而不出于忠诚,故天下士咸愿归而附之,而乐为之死也。 •李维桢:有以匹夫得天下者,未有以江左一天下者;有以中华兼夷狄者,未有中华胥为夷狄而能驱除之者。匹夫起江左,用夏变夷,身创之十年,身守之三十年,其法睪牢天下而制之,若制子孙,垂三百年,伟哉!高帝之为烈也。万世一人矣。孔子论三代之道,殷人先罚而后赏,传闻洪武时吏民不寒而栗,奸怪之属莫不返悫,倘所谓由商政者耶? •何乔远:仲尼圣汤武,岂不以捄民哉?至其惭德不逮汉高。高帝所由起,与汉高同,抑不似其为秦亭长。至神武谟算、文学之长,不啻过之。若夫兢兢业业,不少宁荒,虽二帝三王所称蔑以加矣! •朱国桢:自王统既裂,杂伯杂夷,浸淫并富强失之,普天陷没,至胡元而极,大抵真人混一华夏,廓清洗刷,至我太祖高皇帝,极严也;神武要于不杀,极仁也;舒惨合于时中,极密也。纲纪系于独断,声律身度,自强不息,与道合真,与天同运。孔子集群圣之大成,我太祖又集古帝王之大成,萃于一身,并于一世,炳于今古,至矣!无以尚已。

    清朝评价

    •努尔哈赤:尝观历代帝王,其初每苦心志,劳筋骨,备历艰难,而后得成大业。虞舜躬耕历山,克尽孝行,遂声闻于天而登帝位。汉高祖一泗上亭长耳,奋力行间,躬定祸乱,遂有天下。金太祖服事辽主,几被诛,卒能奋志修身,收服属国,灭辽称帝。明太祖早丧父母,栖身佛寺,历尽艰危,卒成帝业。此皆天眷有德,不以微贱而弃之也。 •顺治帝: •①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②朕自亲政以来,以宽为治,恒谓洪武诛戮大臣为太过,由今以观,太宽亦不可也。 •谈迁:方帝之微时,视雷泽、芒砀尤困矣。一餐之德,犹若终身。及应运拔兴、宰割天下、不异夙习者,非神解天授,曷克胜此任乎?功德隆洽,纲举目张,汉、唐以下所未逮也。重典刑乱,至移之功臣大吏,市血陈殷,殆同秦、隋,而天下宁谧,奸盗惕息,则爱民之心,天地百神深为谅之。国祚灵长,职此故也。 •顾祖禹:太祖起自东南,奄有西北,为古今异数。尝考其用兵之法,实一出于孙吴,攻瑕捣虚,是以所向无敌。夫有取天下之志,而无取天下之略,自开辟以来,未见有成功者也。太祖明于先后缓急之宜,分合向背之理,始则决机于两陈,继直制胜于庙廊,大略同于汉高,精密媲于光武。 •傅维鳞:帝以聪明神武之资,悯昏浊之余,以至鼎沸。提三尺蹶起淮甸,心切安民,用以仰承天意,不十余年平一中原,扫清荒漠。彼声教不通之地,咸奉正朔,稽首阙廷。于是民获所归,得有共主,虽曰天命云乎,要亦锋矛所及、戒杀掠以辑宁万姓之所致也。即位后,厘正典章,制作明备,贻谋创法,过古人远甚。尽美尽善,不可更仆数独。其优前代、励忠节、崇儒重道、下逮卑微,夐莫及矣。第立法过严,用刑太峻,而二党京民之戮,颇伤天和。噫吁!元朝姑息之后,污久难拔,亦有不得已者。论者谓其再造之功,高乎万古,洵哉!至出言成文,思如宿构,则又帝王之余尔。 •谷应泰:太祖以淮西布衣,仗剑讨乱,十五年之间,遂成帝业,开明堂,礼上帝,功云烈矣。然而身在行间,手不辍书,礼致儒臣,深思治道。慨自宋叶凌迟,生民无主。西京礼乐,失自周迁;晋代风流,亡于江左;继之元人失驭,浊乱乖离。自古祸乱浸淫,圣学放废,未有若是之酷者也。非帝神灵倔起,智勇挺兴,亦乌能克勘祸乱,率由旧章,拨乱反正,若斯之速者乎! •康熙帝: •①明太祖授天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②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③朕思洪武系开基之主,功德隆盛,宣德乃守成贤辟,虽运会不同,事迹攸殊,然皆励精著于一时,谟烈垂诸奕世,为君事业,各克殚尽。 •④明太祖天资英武、敷政仁明、芟刈群雄、混一区宇、肇造基业、功德并隆。 •乾隆帝: •①历代事迹湮远,姑不具论,即如胜国,洪武草昧初开,未尝不得之艰苦,而中叶以后,罔念厥祖,若正德之荒淫荡佚,恬不为怪,嘉靖、万历、天启之昏庸逸乐,阿柄下移,以致权臣奸宦,相继而擅威福,乱政害良,此数君惟知蒙业而安,于国事懵然罔觉,虽未及身而丧,不数传而驯至灭亡。使有能奋然振兴,追念洪武之旧图,励精求治,未必不可挽回于未造,而晏安酖毒,终于不可救药。 •②又如唐太宗,为群雄所附;明永乐,亦勇略著闻。使唐高祖不立建成而立太宗,明太祖不立建文而立永乐,则元武门之变,金川门之难,皆无自而起,何至骨肉伤残,忠良惨戮。 •赵翼: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嘉庆帝:夫明代诸君,洪武、永乐,皆大有为之主。

    书法

    参见:至圣百字赞 朱元璋书法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风神独具特色,陶宗仪在《书史会要》谓朱元璋书法“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康有为所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 [181]。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诗歌

    朱元璋在戎马生涯中也写过诗词,并有《御制文集》传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诗词。

    朱元璋在世时留下不少传说和典故,如下:

    •政治:火烧庆功楼 [219]、云奇告变 [220]、太祖治骄、建都之议、剥皮揎草 [221]、表笺之祸、愤题和尚诘问、铁裙之刑、刘伯温求雨 [222]、太医监、悍妇之肉、圣谕六言、大明诏旨碑、洪武正韵、月饼起义、五更吹号、畏法度者最快乐、教民榜文、新官堕落定律、逆臣录、白话圣旨、红座船、藁城人、宝源局、宋濂诚实、洪武大移民、装傻计。

    •美食:四菜一汤、糊羹、粉子馍、捆香蹄、垛子羊肉、瓤豆腐、仙客来灵芝、珍珠翡翠白玉汤 [223]、万三蹄膀、吴城大板瓜子、油煎毛豆腐、老表土鸡汤、临水酒、周烂头、桃香茶油、虎皮毛豆腐、五里界蒸肉、养生油、洪武宴、开花馍、何故四菜一汤、岁寒三友抹尖脆、常州牛塘谷、黄氏肚包鸡、八宝稀饭、濮阳壮馍、得胜饼、凤阳酿豆腐(洪武豆腐)、费县山楂、南京盐水鸭、麦蚕豆干粥。

    •文化:赵显转世、怒打伽蓝神、阅江楼记、牲口节、大写金额、陈辞滥调、朱陈之好、覃垕晒皮、智聪、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铁板一块、河伯女、赠四仙、情侣椅、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绝海中津、跳竹马、庐山诗、朱元璋梦游西岳、清溪流泉、朱元璋画像、铁姓、狄姓、朱氏世德碑记、武当归隐。

    •建筑:洞林寺、庐山竹林寺、观星楼、余干康山忠臣庙、御碑亭、驸马巷、龙首塔、柳叶街、北照寺、观妙亭、阅江楼、古城塔、南京花牌楼、五土庙、梅大井、皇帝井、游武庙、六镇七十二口井、断头马、百猫坊、通天寨玉盂禅寺、常氏先祠、楚望台、抹山寺、胜棋楼、朱元璋品蟹亭、瑞安寺、阳山碑材、官店、复翁堂、明去封号碑、青龙洞古建筑群、明功臣墓、南京老城南。

    •地点:明功臣墓、天钟听泉、北台头村、试剑石、义驾山、鉴玉村、圣水池、下邹村、十里圣水、九峰摩崖、歙岭青、青蒲、黄村、陈家沟村、苏庄银杏树、瑞洪镇、披云山、天龙屯堡古镇、平海卫、宜春八景之南池涌珠、朱家凹景区、白关镇、光明顶、阳山、张三丰的神仙洞、贾岛隐居处。

    相貌之谜

    参见: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流传在世的画像版本众多,能见到的画像主要集中于这两类:一怪一俊。 明朝张瀚《松窗梦语》卷六记载称: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相传太祖图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间所传,即后一人所写,未可知也。成祖之容,大类太祖,但两颐间多髯二缕,长垂至腹。” 张萱《疑耀》则称“先大夫令滇时,从黔国邸中模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余值西省,始得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意指现存前一版本的朱元璋画像才是真实形象。 谈迁在《枣林杂俎》认为民间流传的版本是因为“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一,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 民间传说朱元璋相貌非常奇怪,一副麻脸,下巴很长,额骨稍凸,朱元璋还因为宫廷画师把自己画的太真实,顿时大怒,把画师推出去斩了。 《明史》里描述他的长相时说:“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八个字说的是外貌,后八个字说的是气质。朱元璋相貌不凡,给郭子兴留下了好印象,马上被收入军中,还把义女马皇后许配给他。

    血洗湖南

    主词条:朱元璋血洗湖南

    表笺之祸

    主词条:明朝文字狱、表笺之祸

    陵寝墓地

    朱元璋去世后埋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和马皇后合葬于此。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此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定名为“孝陵”。

    大报坛

    1704年,即明朝亡国六十年时,朝鲜肃宗为报答壬辰战争中向朝鲜派遣援军的明神宗万历皇帝而修建了“大报坛”。到了1749年朝鲜英祖又增加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思宗崇祯皇帝的神位。 对朝鲜来说,这三位明朝皇帝对朝鲜的恩惠最大。明太祖曾赐予国号“朝鲜”,对朝鲜有“大造之恩”;壬辰战争中明神宗救援朝鲜,有“再造之恩”;1636年末清军侵入朝鲜(即丙子之役),崇祯皇帝对朝鲜有所谓的“东援之恩”。

    大统庙

    1831年,流落朝鲜的明遗民后裔王德一修建了“大统庙”以祭祀明太祖。他指出建立大统庙的原因是:“天地生民以来,莫有盛于孔子。孔子之功,莫大于春秋。春秋之义,莫有重于大一统……惟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大定中国,驱逐胡元,制礼作乐,昭揭经义,颁大统之历,明春秋之法。置于崇祯,天方艰难,夷虏入关,华夏髠首,于是乎先王文物,惟存于海东青丘。国有大报,州有万东,义伐之计,归于庙食。而使我遗臣子孙,世禄皇坛,而不见虏使者,不用虏年号者,尚其能存人纪之大防。而世其罔仆之义烈也。”

    •张廷玉《明史·太祖本纪》 •《明太祖实录》

    •夏燮《明通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谈迁《国榷》

  2.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朱重八、朱興宗。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人。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號“洪武”。朱元璋二十五歲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

  3. 朱元璋》是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上海寬視網絡電視有限公司、上海三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馮小寧 執導,朱蘇進編劇, 胡軍 、 劇雪 、 鄭曉寧 、陳長海、鄂布斯·勇林、尹國華、楊洪武等主演的歷史題材電視劇 [1] [13] 。 該劇講述了元朝末年天下動盪之時,自幼父母雙亡、歷經乞丐和僧人生活的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下參加義軍。 他心思縝密,廣納賢才,籠絡徐達、湯和等武將,禮遇李善長、劉伯温等文人。 在鄱陽湖大水戰中以少勝多擊敗陳友諒,最終創建明朝的故事 [15] 。 該劇於2006年10月18日在中國大陸首播 [12] 。 中文名. 朱元璋. 外文名. Founding Emperor Of Ming Dynasty. 作品類型.

  4. 1 天前 · 朱元 角色經歷 在 李 家的五位脈首(以 李驚蟄 為首)和 秦 家的六位宮主(以 秦九劫 為首)在深淵城(秦家位於界河域的駐地)對峙時現身,以對抗異類的大義為名勸諸王收手。

  5. 天蚕土豆所著玄幻小说《万相之王》中的角色,天王一脉的王级强者,白象王。一名垂钓的枯瘦老者。老者腰间挂着鱼篓,其内仿佛是有一条七彩鱼儿在游动,身骑一头巨大的白象,白象踏着地动山摇的步伐,撞破虚空而出。

  6. 明太祖朱元璋 (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原名 朱重八 ,曾改名 朱興宗 ,字 国瑞 ,淮南 濠州 钟离县 (今 安徽省 凤阳县 )人,中国 明朝 開國 皇帝 ,于公元 1368年 建立 明王朝 ,在位三十一年,年号“ 洪武 ”,廟號「 太祖 」,谥號「开天行道肇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