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他先後練過洪拳、白鶴拳、功力拳、蔡佛、太極、譚腿、少林拳、戳腳、節拳以及詠春拳等,赴美後先後辦過武館,且與眾多高手交流過招,吸取眾家之長,融會貫通,創立截拳道,成就有截拳道、雙節棍、龍寸拳和「三腳」等,在他逝世前還留下了七大本

  2. 2024年7月16日 · 1973年5月10日下午5時,李小龍於片場為電影 龍爭虎鬥 配音時突然嘔吐及抽筋 [42] ,陷入半昏迷,呼吸困難,情況一度危殆,被送入 浸會醫院 搶救 [42] 。. 2小時後逐漸甦醒,經醫生診斷證實為發高熱及低血壓,事後李小龍對醫生說:「當我在片場突然暈倒後,就 ...

  3. 1973年5月10日下午5時,李小龍於片場為電影 龍爭虎鬥 配音時突然嘔吐及抽筋 [42] ,陷入半昏迷,呼吸困難,情況一度危殆,被送入 浸會醫院 搶救 [42] 。. 2小時後逐漸甦醒,經醫生診斷證實為發高熱及低血壓,事後李小龍對醫生說:「當我在片場突然暈倒後,就 ...

  4. 2024年2月22日 · 李小龍突破了武術界限,並在文化上建立了東西方橋樑,透過自己行動展示了目標和挑戰重要性。 他所面對,不僅肉體對抗,還有文化和種族障礙,但他從不退縮,而是將挑戰轉化為前行動力。

    • ▍「重見天日」的技術和想法
    • ▍技術融合的方向
    • ▍「指南針」式的教練
    • ▍結語: 線索與切入點

    我們先由較易理解,最直接的技術層面去說。 MMA的技術發展是很急速的,而新技術的普及度也是。也就是說,一個很少人用但大家都發現有效的技術一旦出現,它很快就會被其他選手使用。 其實人身體構造就是這樣,動作有限,有效的攻擊也數千年歷史中大概都已經出現過。因此「新」的技術,除了是新的set up、follow up,也有一些是以往被認為是不合用的技術,現在因為其他技術的提升而「重見天日」。 跟李小龍最直接聯繫的「重見天日」技術,大概是側踢,而且是對膝蓋的側踢: 較側身的站姿(Blade stance,較正身的叫Square stance)在最近幾年愈來愈盛行,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機會另文再述。而在較側身的站姿中,前腳的踢擊是重要的武器。這時候,李小龍多次提到的「下路側撐」,也就是對膝蓋、脛骨的側踢...

    現在MMA已經不是流派A對流派B,但因為每個人都有擅長的地方,我們也能把各拳手歸類。但這個歸類是活生生的,隨時都會改變的,並不如電子遊戲一樣,一個角色就只會那十多招。關於這一點,我們過去就已經提過,詳細可以看這篇文章。 李小龍在他的《截拳道之道》中說過: 每個人最終都該自成一派,把對自己合用的留下,不合用的拿走,因為「在這武術中,效率就是一切」。 延伸閱讀: 【專訪】伊諾山度弟子Burton 談李小龍的武術精神 【迷思合集】不練搏擊但有搏擊能力? 開宗立派又所為何事? 現代MMA已不再是流派A對流派B 【武編週記】MMA不是「1+1」

    人總有偶像,就如喜歡喜歡一位球星、導演、歌手、文學家、作曲家一樣。喜歡武術的人,都總有些特別喜歡的拳手、宗師。可能是因為他的技術、他的風格、他的性格、他的事跡、他的想法,但不論如何,就總是有一個人特別令你著迷。 很多時候我們會想去模仿偶像,去學習他的動作和想法,李小龍自然在此一列。從來模仿都不是問題,學習的第一步就是模仿,但模仿不代表要失去自我。 在模仿時,我們想像自己有被模仿者的威力,可惜卻忘記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你根本不是你模仿的對象。身體的不同是一個因素,經驗也是,在這個前題之下,你沒可能做到那位被模仿者打出那一個動作時的效果。 因此,在經過模仿學習後,就要靠實踐得知這個技術合不合用。一位好的教練,不會把自己的得意技,硬塞給自己的學生。學生用得到當然好,但當嘗試後也達不到效果,教練就要...

    要定義一個時代,或許要由該時代面對的問題入手。以上的只是李小龍的一小部份,而話語亦有不同的詮釋,抽出來討論亦怕有斷章取義的情況,但此處要提取的只是李小龍的方向和概念。 現時我們面對的,不再是一個抗拒交叉搏擊技術訓練的時代,更不是一家武術獨大的時代,而是大家正在找尋「新」技術、找尋新訓練方法、找尋屬於自己的方法的時代。 固然,李小龍是承先啟後的象徵,但李小龍怎看模仿、如何看某些套路折解、以及在身體與自我這些方面上,我們還是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當然以上只是從搏擊角度看,這在哲學層面中有其他更深的意義。 八種太極發勁方式,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19年11月27日 · 就像綜合格鬥賽事所呈現一樣,李小龍在電影《龍爭虎鬥》開場中,就展現出他跨時代多面向格鬥技巧:踢、擒抱、拳擊等,而這場動作電影經典一幕甚至啟蒙了全球無數人對於武術想像;李小龍生前曾多次說過:「我首先一個武術家,然後才是

  7. 2023年7月14日 · 眾所周知,李小龍在13歲時拜師詠春大師 葉問 的門下,但有指當時他並不知道師父的厲害之處,一心只是想學武術保護自己,避免受人欺凌。 初學不久後,李小龍因感詠春的練習單調沉悶,跟他本身活躍的個性不合,因而一度放棄。 但後來一次遇上街頭衝突,他用上詠春的日字衝拳擊倒對方,頓時恍然大悟,便重新再學詠春武術了,直至他成年後到美國讀書才離開武館。 延伸閱讀: 一代傳奇巨星李小龍 功夫電影宏揚中國文化. 李小龍赴荷里活發展備受質疑批評 失意下返港拍戲闖出一片天. 1966年,李小龍(右)參演美劇《青蜂俠》,飾演青蜂俠的助手加藤。 (網上圖片) 李小龍在美國留學時,開設武館授徒,傳授中國武術,又創立截拳道。 後來,因緣際會先後參與電視劇《蝙蝠俠》、《青蜂俠》的演出,其表現的中國武術漸漸受到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