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6月23日 · 本地及台灣學者均以「蘋果化形容當時蘋果》為兩地報界帶來的特殊影響。 這是《蘋果》早期的故事。 2020年8月11日,被搜查後發行的首批《蘋果日報》印好,送到報紙檔販售。

    • 蘋果

      香港警察國安處搜查壹傳媒集團總部暨《蘋果日報》報社,並 ...

  2. 2024年5月11日 · 《九十年代》停刊,他接著為《蘋果日報》編言論版和撰寫專欄,主要關注香港回歸「一國兩制」的虛與實,又達25年許。

  3. 2023年1月16日 · 李金銓認為,這是因為黎智英能把反共的情緒轉化爲商品,很精明地將自己的意識型態與政治利益結合,「《蘋果日報》是民粹性的報紙,把一般人反共的情緒激發出來,它成功在這裡。 李金銓也強調,香港經歷 2019 年反送中運動後,黎智英堅守蘋果日報到最後一刻,最後因《國安法》入獄,是很大的勇氣。 「他(黎智英)可以跑,但寧願留在那邊坐牢,我很尊敬他。 《蘋果日報》進入台灣改變傳媒生態 對台灣的影響有正有負. 與會現場有觀眾提問,《蘋果日報》2003年進入台灣後,如何影響台灣的傳媒生態? 李金銓認為,黎智英在台灣的政治版圖中不需要選邊站,對他來說可以「左右開弓」、兩邊都批評,加上以市場為導向製作娛樂新聞,使藍綠都不喜歡的讀者都跑到《蘋果日報》。

  4. 其他人也問了

  5. 管中祥表示,李金銓的新書特別之處在於,同時把兩岸三地的政治體制與新聞自由放在一起討論,有著兩岸三地中少見的宏觀視角。 (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6. 作為一個新聞學與國際關係的學生,以及長期的臺灣民主參與者及國際政治觀察思考者,我認爲李金銓教授的《新聞自由的幽靈》The Specter of Press Freedom 是一本及時的巨著。 在邁入2020年代的世界中,如何高度評價這本書的意義都恰如其分。 我在2022年十月讀到《新聞自由的幽靈》書稿,立刻感到震撼與激賞。 1 這本書呼應了我自己十年來的思索,也回答了我還沒想清楚的問題。 說是一本指出追尋方向的書,對我也毫不為過。 2012年開始,我陸續撰文討論即將來臨的「二十年代」,也就是「1920年代會再來」,並且提出臺灣作為高舉「普世價值」的「獨特國家」,必須進行文化上的「再現代化」。 而「再現代化」是以東亞及人類文明為格局。

  7. 2023年1月31日 · 蘋果日報》當時用報紙全版兩頁刊登黑底金字「不要董建華」大標題,「哪有報紙會做出這種事情?」等於是替小老百姓講話。李金銓說《蘋果日報》是很有趣、很成功的報紙,也很尊敬黎智英。「他本來可以跑的,卻留在香港坐牢。

  8. 李金銓近年以文人論政作為詮釋中國新聞史的核心概念,固然精確掌握民國時期知識份子的時代精神與集體心態,難免過於強調主體行動力並且過渡浪漫化民國時期的辦報條件與環境。 而李金銓早期以侍從報業體制解釋臺灣媒介從威權轉型到民主的過程,則提供從結構層面出發的歷史分析視野。 透過李金銓著作的耙梳,本文認為對行動者的關注,始終是李金銓的關懷所在。 侍從報業體制雖然偏向結構層面的解釋,但李金銓已注意到知識份子在第三世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角色,也成為近期李金銓投注心力於民國文人論政的研究主題。 雖然李金銓未提出明確的歷史論斷,但從他對文化物質主義的詮釋中可以發現融合結構與行動二元論的折衷研究取向。 關鍵詞:侍從報業、文人論政、另類媒介、媒介體制、新聞專業. 壹、李金銓的歷史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