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梁實秋堅持將永恆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和文學觀

      Image courtesy of ihss.pku.edu.cn

      圖片: ihss.pku.edu.cn

      • 梁實秋堅持將永恆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和文學觀,否認文學有階級性,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批評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的「硬譯」,不同意魯迅翻譯的蘇俄「文藝政策」。
      www.wikiwand.com/zh-tw/梁实秋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1年5月4日 · 梁實秋與魯迅的分歧,一是在文學有無階級性上,一是對翻譯的「硬譯」認知上。 梁實秋留學哈佛大學,是美國「新人文主義」巨擘白璧德的學生,他文藝思想的理論來源,即出自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反對「浪漫」,強調「理性」;突出「人性 ...

  3. 摘要. 重疊台灣文學史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書寫,「梁實秋兩岸文壇的研究,逐漸受到學者重視,從前礙於政治高壓的封閉,也因為學術的開化受到解禁。. 特別是抵台後,在台灣文壇所作出的傳播與影響,亦形構了乍來初到的國府文化政策。. 尋覓「梁 ...

  4. 2021年11月29日 · 現代文學論爭史上,魯迅和梁實秋的論戰曠日持久,以1930年為中心,長達8年,產生了40多萬言100多篇文字,內容涉及教育、文學、翻譯、批評、政論等諸多方面,包含人性、階級性、普羅文學、翻譯理念、文藝政策等諸多論題。 這場大論爭高潮迭起,基調是嚴肅的,但也不乏惡罵甚至人身攻擊。 在這場論爭中,留給後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那個著名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稱謂了。 馮乃超貼標籤. 從學理上看,魯梁論爭之初,魯迅無論在論述方式還是論述姿態方面都留下了較多的商榷空間,但梁實秋深受其美國老師白璧德的影響,文風明顯流露出精英主義的貴族氣息,比如稱普羅只是生孩子的階級、好作品永遠只是少數人的專利等,使其論戰在姿態上有所失分。 不過,此時雙方還能剋制在學術探討的範圍內。

  5. 梁實秋文學獎是台灣首個以作家為名的文學獎項,由梁實秋的弟子、作家余光中所創辦。 獎項由 中華日報 與 行政院 文建會 共同設置,第一屆(1988)由中華日報副刊主辦,第二十一屆(2008)改由 九歌文教基金會 承辦,第二十六屆(2013)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6. 梁實秋先生(西元1903-1987)是一位中外聞名的文學大師,本名梁治華,號均默,字實秋,筆名秋郎、子佳、程淑等,後以字行。. 浙江省錢塘縣人。. 1915年京師公立第三小學畢業,是秋考入清華學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學,先後進入科羅拉多學院、哈佛大學深造 ...

    • 梁實秋如何看待文學?1
    • 梁實秋如何看待文學?2
    • 梁實秋如何看待文學?3
    • 梁實秋如何看待文學?4
    • 梁實秋如何看待文學?5
  7. 2024年9月16日 · 1927年到1936年间,实秋先后发表了数篇文学论文,表现了白璧德的影响,阐述了他对文学的中心思想,即只有人生和人性是文学应当的主题,因此引发他和鲁迅的论战,及左翼作家的围攻,论战主题包括“文学的阶级论与人性论”、“第三种人”、“硬译”等多个

  8. www.wikiwand.com › zh-tw › 梁实秋梁實秋 - Wikiwand

    1927年到1936年間,梁實秋先後發表了數篇文學論文,表現了白璧德的影響,闡述了他對文學的中心思想,即只有人生和人性是文學應當的主題,因此引發他和 魯迅 的論戰,及左翼作家的圍攻,論戰主題包括「文學的階級論與人性論」、「第三種人」、「硬譯」等多個話題。 梁實秋堅持將永恆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和文學觀,否認文學有階級性,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批評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的「硬譯」,不同意魯迅翻譯的蘇俄「文藝政策」。 被魯迅批為「喪家的資本家的 走狗 」。 同時,梁也翻譯了《 潘彼得 》、 喬治·艾略特 的《織工馬南傳》、《塵世情緣》以及 艾蜜莉·勃朗特 的《 咆哮山莊 》等。 [4] 七七事變 之後,梁隻身赴後方。 抗戰時曾居 重慶 北碚 雅舍 ,任 國民參政會 參政員、 國立編譯館 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