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20年4月14日 · 若於孤苦貧窮哀慼悲泣等者而行殺害。. 令對方遭受劇烈的痛苦後,再行殺害;或者脅迫對方在恐懼中做出不應該做的行為,再加以殺害;或者無視於對方弱勢、痛苦、貧困與哀泣哀號等等,仍對其加以殺害。. 【由無治故重者,謂不能日日,乃至極少時持一學處 ...
2020年2月19日 ·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若能獲得這種定解,亦能對由佛所生的正法及修持正法的僧團生起這種定解,這樣便能把握皈依修持的扼要。 假如缺乏這種定解,便不會有能令自心轉變的皈依修持,不必說其他道軌(指後文的出離心、菩提心、止、觀、真言等修法),連能轉動內心的皈依都無從出現。 我要檢舉. 台長: deepmind.
2021年3月9日 · 所以, 第一,心中要能清晰地顯現所聞法義; 第二,要有“主觀能動性”,即主動對所聞法義反復思惟、衡量,得到定解之後,再於心中反復串習,最終達到修量。 在利他方面,有多少認識,才能說出多少認識;有多少感受,才能讓別人有多少感受。 若對所聞法義明記不忘,就能把內容逐一說出,若只記得一部分,也就只能敘述一部分;然而,即便能夠一字不漏地復述出來,也不代表自己的說法能給人堅定的信念。 若對所聞法義精勤思惟,思慧成熟,對佛法的定解極深,就能深刻地表達出法的內涵。 如果自相續進一步已串習成法的體性,比如已串習成出離心、菩提心,則自己的說法也能把聽者帶入佛法的感受中。
今初. 己一、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 如是雖說三士,然於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餘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本論雖說是分為三士,然而這三士並不是互不相關、彼此獨立的修行方法。 在上士道修行次第中,實際上已含攝容納了其餘二士道的內容,並沒有任何缺少。 也就是說,下士道和中士道其實是上士道的支分(一部分內容)(如樹幹和樹枝 – 樹枝就如同支分)。 馬鳴阿闍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行,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 馬鳴菩薩所著《修世俗菩提心論》中說:「斷除一切殺生(無害)、妄語(諦實)、偷盜(不與取)、和邪淫(不邪淫就是持梵行),在這四種根本之上,棄捨一切執持(亦即布施)〔共為五種〕,這是能感生圓滿善趣的身和受用之因的行為,所以在此之上安立下士道。
2020年2月18日 · 第一項、對於三寶的功德,以觀察修從各種角度反覆憶念的利益: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以上是簡略說明憶念佛陀的方法,若我們以各種角度進行思維憶念,那我們亦能從各種角度生起信心。 如果反覆的憶念,所生起的信心亦會愈加持久有力。 對於其餘二寶(法寶、僧寶)功德,也要以同樣的方式憶念。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 當我們透過這種修習而取得正確瞭解時,便會認識到經論皆是教授,其中大多數是開示三皈依的功德。
2020年4月15日 · 因為皈依正法,所以將教證正法認定為所要現證的內容;而與此相符的修行,即是聽聞與修行正法此兩者的緣故。. 【法隨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 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子四 法隨法 ...
2021年1月1日 · 日常法師開示. 【如是修習慈悲之心,及善思惟諸佛菩薩傳記等後,亦當引發能捨之心。. 發起道理者,如《入行論》云:「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為利諸有情,故當無惜施。. 」謂身受用善根三法,為所緣境,思惟惠施一切有情。. 如果照著前面這麼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