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0年2月10日 · 原因一 「需求不被允許而生氣」 破解第一式 事前預防,避免焦點轉移. 一旦孩子出手打人,大人勢必得處理這個行為,但處理的過程常容易導致重點都停在大人「責罵」或「處罰」、小孩「生氣」或「哭泣」的循環中,弄得大人小孩都生氣,而無法把重點放在後續的引導處理。 所以學會觀察出孩子打人的前兆,並且在孩子出手前預防行為的發生,是很重要的訣竅,預防後可以立即把重點放在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 如何觀察打人、咬的前兆? 前面提到孩子會打人丟東西等行為,多半是因為有自己的想法需求,但不被大人允許。 令孩子生氣的事件通常就是「起因」,接著是孩子生氣後打人的「行為前兆」,例如:孩子轉向大人,手正要舉起或嘴巴向大人靠近,表情明顯轉變、呼吸急促、大叫等。

    • 打人是想表示拒絕:如果只是「想要拒絕而揮手,卻不小心打到人」,建議這個時候大人不要過度放大「你在打我」這件事。只要說「喔~你不想要~」,說出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即可。
    • 打人是因為覺得好玩:兩歲以前的小孩玩的時候大多不會控制力道打人,大人有2件事要注意:(1) 設定「玩的方式有哪些被禁止」:如果放任小孩玩鬧時打人,小孩會把打人這件事當成遊戲的經驗而學起來,所以需要設定適當的遊戲方式界線。
    • 打人是宣洩負面情緒:(1)預防:攻擊別人、打人其實就是「累積情緒的爆發」。如果已經觀察到小孩在生氣,要 先讓小孩冷靜下來,把小孩帶離現場到較安靜的角落,避免環境再持續引發小孩的情緒「觸景傷情」,可以跟孩子說:「你現在生氣了,我們先去其他地方冷靜一下」大人可視情況陪在小孩身邊,也可保持一點距離,但要注意此時不要急著說太多道理,因為小孩在氣頭上,理智斷線,可能會演變為「大人愈講,小孩愈氣」。
  3. 2020年1月13日 · 前面提到孩子會咬人打人很多情況是因為有自己的想法但不被大人允許例如不能買想要的零食玩具有許多爸媽嘴巴上罵著孩子不可以打人」,但卻認為孩子想要的東西並不過份就在責罵後滿足了孩子這容易讓孩子錯誤連結行為結果認為只要打或咬雖然爸媽會生氣但還是可以因此讓大人答應自己而增強了打人咬人這種錯誤的行為覺得好玩想看大人的反應.

  4. 2024年5月17日 · 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宜正表示孩子愛咬人打人和發脾氣常發生於1歲半至3歲多這時他動作較靈活會自己走路卻還不是很能表達需求就有這種反應。 事實上,這個階段,是很重要的學習自我階段,當孩子有探索週邊環境的能力,會發現原來他可以擁有自己想法,如可以摸這東西、吃那東西,心理學上稱時期為「自我中心階段」,孩子認為世界必須按照他的方式運作,不用考慮別人的想法,這時他有需求、不滿、生氣,卻無法確切知道自己要什麼,覺得別人應該按照他的方式,所以常發生打人、咬人的狀況。 遇到挫折就打人,先制止. 林宜正醫師以自己孩子為例,兒子1歲半到2歲多時,碰到挫折就要打人或摔東西,如果孩子只是生氣,可先觀察,但若是咬人、打人,會傷害別人與自己的行為,與安全有關,要先制止!

  5. 2021年7月10日 · 孩子打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常見一般來說學齡前的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還是相對正常的小朋友潛意識裡並不認為這是個錯誤的事情有時候完全是處於對自己的保護而進行的反抗比如自己的玩具被搶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傾向但是如何機智的處理孩子的打人行為將會影響孩子後續的人際交往情緒管理能力。 是「以暴制暴」還是「支招不出頭」? 今天給大家分享這篇文章會給大家一些答案。 下面是正文. 孩子長大一些後,在一起嬉戲玩耍難免就會有矛盾,有了矛盾,有些孩子就愛用拳頭解決問題。 孩子有些家長看到自家孩子是打人的一方而不是被打的一方,內心就不是很在意,甚至覺得這樣不容易被欺負,長大以後肯定不會吃虧。 可是,真的是這樣麼?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孩子喜歡打人這件事到底有什麼影響。

  6. 2023年8月16日 · 幼兒為什麼會打人簡而言之他打人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發展心理學家阿麗莎‧普雷斯曼博士(Dr. Aliza Pressman表示幼兒可能會通過打人來表達他們的不安挫敗感被過度刺激或提醒你有未滿足的需求。 1歲半~3歲的孩子不具備自我調適,以及語言、溝通的能力,無法在感到沮喪時自我安慰,更不用說同理別人的情緒了。 當身為家長的你了解這件事,你會以較平靜的方式看待孩子打人,或是孩子被其他孩子打。 當你的孩子人時,應該怎麼辦?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呼吸,千萬不要認為孩子打人是針對性的行為,而且打人也可能不是因為他試圖傷害人,他沒有意識到這麼做會造成傷害。 他打人可能只是因為很興奮或很沮喪。

  7. 2014年9月15日 · 孩子打人怎麼辦其實不同年齡的孩子打人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建議父母從孩子的年紀與行為分析著手更能有效戒除孩子打人的習慣。 插畫|Tai Pera. 一歲半的維維,常常拼圖拼不好,就打拼圖,媽媽想幫忙時,他也會打媽媽;有時維維想跟哥哥玩,結果用力打哥哥,常常看到四歲的哥哥哭著大叫:「媽媽,弟弟又打我了。 另一個場景,三歲半的翔翔,看到一歲妹妹從他手中搶走機器人,氣得大叫:「還給我! 」妹妹竟然手抓得更緊,翔翔便打了妹妹,再把機器人搶回來,媽媽在廚房聽到妹妹大哭,立刻發怒說:「翔翔,你為什麼打妹妹! 維維媽媽與翔翔媽媽都很在意孩子的打人行為,也很擔心孩子長大後會變成暴力分子。 事實上,根據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指出,這兩個孩子因為年齡不同,打人行為背後的動機也不同,教養的方法也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