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到底這些醫療制度有何特色又有何優點與缺點信諾Smart Health為你講解7個國家及地區的醫療制度。 香港:公共醫療系統 香港公共醫療系統,為市民提供價格親民的醫療服務。只要持有效香港身份證的香港居民,即可終生以政府補貼的價格使用公共醫療

  2. 2024年4月18日 · 假如你自己或是親友,試過因為種種問題,而要排公立醫院急症,相信你會感受到公營醫療負荷過重的切身之痛:如果你不是被評為緊急或以上的嚴重程度,即身體明顯傷口流血不止,甚至已經昏迷不醒,那你極可能要在急症室外,等候數小時才能第一次見到醫生(見新聞例子)。 睇急症要排隊數小時,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醫生不足。 根據立法會《數據透視》(文件編號為 ISSH0 9 /2023),香港的每1,000人口醫生比率只有2.1,低於眾多發達國家及地區,包括早前提及的南韓,以及日本、新加坡和台灣等經合組織成員國。 註:圖片及數據來自立法會《數據透視》(文件編號為 ISSH0 9 /2023)。 護人手不足,理應要針對問題對症下藥,加快聘用新醫生。

    • 好處:平等、高效益
    • 不足之處:醫權主導、開支龐大
    • 公私營體系欠連繫、醫管局角色矛盾
    • 建議b:政府為醫療預算設置上限
    • 建議d:聯合保健與護老儲蓄
    • 建議e:競爭性一體化醫療護理
    • 報告未觸及醫護人手

    平等:報告讚揚,香港的醫療制度相當平等。「從病人的角度看,全港市民不論貧富,都能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而且不論身在香港何處,大都能夠在30分鐘內抵達醫療服務的地點。」市民亦不至於因為無力繳費或地理隔涉,而被迫少用醫療服務。 管理效能和醫療效益:政府在1990年成立醫院管理局後,醫療服務的質素和效益有所改進。病人對醫療的技術質素和醫護人員的態度比以前滿意,藥物採購等方面的效益也有顯著的改善。而與歐洲國家相比,香港的醫療制度以低成本、高效益見稱,亦即用同等數量的資源獲得較多的醫療成果。

    服務質素參差:報告提到,縱使香港有一流的醫護人員和設備,而所有人都可獲得至起碼的醫療服務,但服務質素參差不齊。同時,香港亦缺乏公開資料以監察醫療服務的成效和提供者的表現。 欠缺制衡:與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一樣,香港醫生擁有醫學知識、享有專業地位,欠缺制衡。醫學界出身、所受訓練和利益一致,每當遇到外界批評時容易互為後盾(即醫醫相衞),發生醫療糾紛時亦未必能交出讓公眾信服的結果。加上以往殖民地管治通常借助本地精英階層穩定管治,令醫權主導問題更嚴重。 醫療開支龐大:醫管局成立後,管理架構獨立,但絕大多數開支仍是源於政府。隨著人口老化、醫療分工日益精細、市民對服務質素的要求提高、新穎的醫療技術相當昂貴,醫療開支將繼續大幅上升,日後更可能影響政府在其他公共政策的投入。所以報告質疑,現有醫療融資制度長遠能...

    醫療制度分裂隔離:香港基層醫療和住院服務之間、急性病治療和社區醫療之間、以及私營和公營服務之間,均缺乏溝通和連貫性,以致不必要地重複檢驗,醫療服務亦缺乏連貫性,令病人無所適從,更無法應付日增的慢性疾病。 醫療制度以醫院為中心:政府在制訂醫療服務發展緩急和分配資源時,都優先考慮醫院的需要,而忽視基層護理和社區醫療,醫管局更幾乎是專門為提供專科服務而設,這亦導致香港忽略基層護理和社區醫療。此外,傳統中醫藥可令不少慢性病人得益,但當時未被納入正規的醫療服務。 醫管局角色矛盾:儘管報告認同醫管局在管理上比以往進步,但同時認為,政府無法制訂健全的醫療衞生政策,得過且過。例如醫管局既要為公眾採購醫療服務,同時又要維持醫院營運,包辦「買」和「賣」,角色有嚴重矛盾。加上醫管局不會直接對病人或公眾負責,因此所...

    如果怕開支控制不了,可考慮為醫療預算設置上限。不過報告引用英國經驗指,為醫療預算設置上限後,非緊急的外科手術大排長龍,部分服務要實施配給,加上投資不足,醫療設備和科技無法及時更新,長遠會拉低公共醫療服務質素,有損公平性。

    以坊間的說法,即類似「強醫金」。第一步,全港市民均須開設個人「護老儲蓄戶口」,在每月薪金抽取約1%進行投資,供退休後或不幸殘障時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用。 第二步為「聯合保健」,初期約佔薪金1.5%至2.0%,由僱主和僱員分擔,支付住院和某種慢性病的專科門診費用。政府成立半公營公司承保全港市民醫療風險,選購最合適的醫療服務。政府可把多出來的錢補助無力付費的市民、提供更多基層門診和社區醫療服務予貧困和低收入人士。

    這是報告終極建議,以方案D為基礎,繼續「錢跟病人走」,由半官方的公司管理供款。再進一步地,醫管局可重組為12至18個地區性醫療一體化系統。由醫院與普通科和專科私家醫生(或聯營執業的私家醫生)設定合同,共同提供預防、基層醫療、門診、住院、復康護理等一條龍服務。 私家醫院和聯營的醫生亦可自組一體化系統,提供上述服務,促進競爭,並由服務提供者自行監察成本和質素,切合病人需要。政府再立相應法規,向業界作出制衡。 方案D和E實際上是一體的,將落實「錢跟病人走」的概念。報告本身亦有明顯立場,支持這兩個方案,並仔細評估其能否達到預期的改革目標。(見下圖) 報告對於以上五大建議的優劣,再整合成一個簡單的圖表,讓讀者比較:

    當年哈佛報告對本港醫療體系,已作頗為仔細的評估,不過主要局限是並未觸及醫護人手問題。現時公立醫院負荷過重,流感高峰期例牌迫爆,與醫護人手不足有極大關係,在人口老化、人口不斷增加的趨勢下,這需求定必繼續上漲。往後幾集會逐一評估各個重點議題,在20年間的改善狀況。

  3. 其他人也問了

  4. 香港公共醫療制度平等只要持有香港身份證便能以合理的價格享用各種由政府資助的公營醫護服務當中包括醫院管理局轄下的 醫院 、 普通科門診 、 專科門診 、 中醫診所 及 社區醫療服務 ,以及 衞生署轄下的診所及健康中心 。 缺點. 由於香港醫護人手嚴重短缺,加上人口老化、公營醫療使用量上升等因素令醫療需要日益增加,故此為醫療系統帶來沉重的負擔。 另外,急症室、專科服務、手術等服務的輪候時間亦因此變長。 台灣:全民健康保險. 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全民健保)是一種強制性的社會保險,市民自出生起便需要開始投保此項保險計劃;而全民健保共有6個類別,以劃分不同保險費的計算方式。 涵蓋的醫療服務. 門診. 住院. 中醫. 牙科. 分娩. 復健. 居家照護. 慢性 精神病 復健. 優點.

  5. 現行醫療制度面對的挑戰 . 1.2 我們現行的醫療制度正面對重重挑戰- 醫療服務需求增加:人口結構的變化,特別是人口急劇老化,以及個別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病患率增加,均會令醫療服務需求增加。 (i) 人口急劇老化:長者(65歲或以上人士)佔本港人口的比例會倍增,由二零零七年的每八人中有一名長者增至二零三三年的每四人中有一名長者(見第6 頁的圖1.1 )。 老年撫養比率(每1,000 個65歲或以上人士對15 至64 歲人士的比例)會由二零零七年的170增加至二零三三年的428 。 長者人口的醫療需求遠多於其他人士。 舉例來說,65歲或以上人士平均所需的住院醫療服務(以病牀日數計算)比65歲以下人士平均多出六倍(見第6 頁的圖1.2)。

  6. 目前香港醫療制度各方面的銜接不佳在基層醫療與 住院服務之間、長期護理與社區護理之間、公私營界別之間均出現缺口, 導致未能妥善照顧所有病患者的需要。 國際上備受重視的醫護服務,如社區 護理和基層醫療等,在香港的發展仍然相對落後,惟這些服務正是應付未來 醫療需要的重點領域。 本港醫療制度面臨的困境已經相繼浮現,如輪候時間 延長及獲取適切醫療服務的難度增加。 公立醫院有近一半的入院個案, 如能有適當的門診照護 (包括基層醫療、社區護理和非住院環境等),就能 避免入院。 而在30天內未經預約再度入院的個案亦高達20%。

  7. 2016年3月17日 · 雖然全世界的醫療系統百百種一般來說不脫四種模式以社會福利制度為主的貝佛里奇模式」、社會保險制度為主的俾斯麥模式」、混合上述兩種制度的單一支付者模式」、以及完全由市場機制支配的自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