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可选的附加段构成,总长约9米,总重约8 吨 ,与 俄罗斯 的 联盟号飞船 相似,外貌則略有不同,內部更具备全新的结构和更大的尺寸,在 载人龙飞船示范2号 完成前,曾是全世界正在运用的空间最大的载人飞船。 神舟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 长征二号F火箭 自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升空,回收地点曾为位于 内蒙古 中部的 四子王旗着陆场 ,自2021年的 神舟十二号 任务起改为 东风着陆场 [3] 。

  3. 2021年6月18日 · 神舟飛船以蘇聯時代的聯盟號飛船為藍本,不過更大,由三個模塊組成,包括一個將宇航員帶回地球的返回艙。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除了航天員外,飛船還攜帶為長期太空停留準備的基本用品,包括「營養均衡、品種豐富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飛船結構
    • 各型號概覽
    • 神舟一號
    • 神舟二號
    • 神舟三號
    • 神舟四號
    • 神舟五號
    • 神舟六號

    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 神舟號飛船是採用三艙一段,即由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

    神舟號飛船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具有起點高、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由專門為其研製的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基地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回收地點在內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

    •中文名:神舟飛船

    •外文名:Shenzhou Spaceship

    •所屬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先進性:世界前三

    •歷史:中國第一種載人太空飛行器

    軌道艙

    飛船結構分為: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附加段四部分,“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是一個圓柱體,總長度為2.8米,最大直徑2.27米,一端與返回艙相通,另一端與空間對接機構連線。軌道艙被稱為“多功能廳”,因為幾名航天員除了升空和返回時要進入返回艙以外,其它時間都在軌道艙里。軌道艙集工作、吃飯、睡覺和清潔等諸多功能於一體。 為了使軌道艙在獨自飛行的階段可以獲得電力,軌道艙的兩側安裝了太陽電池板翼,每塊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積為2.0×3.4米,軌道艙自由飛行時,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電力。軌道艙尾部有4組小的推進發動機,每組4個,為飛船提供輔助推力和軌道艙分離後繼續保持軌道運動的能力;軌道艙一側靠近返回艙部分有一個圓形的艙門,為航天員進出軌道艙提供了通道,不過,該艙門的最大直徑僅65厘米,只有身體靈巧、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出自由。艙門的上面有軌道艙的觀察窗。 軌道艙是飛船進入軌道後航天員工作、生活的場所。艙內除備有食物、飲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裝置外,還有空間套用和科學試驗用的儀器設備。 返回艙返回後,軌道艙相當於一顆對地觀察衛星或太空實驗室,它將繼續留在軌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軌道艙留軌利用是中國飛船的一大特色,俄羅斯和美國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分離後,一般是廢棄不用的。 作為航天員的“太空臥室”,軌道艙的環境很舒適,艙內溫度一般在17至25攝氏度之間。

    返回艙

    返回艙又稱座艙,長2.00米,直徑2.40米(不包括防熱層)。它是航天員的“駕駛室”。是航天員往返太空時乘坐的艙段,為密閉結構,前端有艙門。 神舟飛船的返回艙呈鐘形,有艙門與軌道艙相通。返回艙式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內設可供3名航天員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員起飛、上升和返回階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儀錶板、手控操縱手柄和光學瞄準鏡等,顯示飛船上各系統機器設備的狀況。航天員通過這些儀表進行監視,並在必要時控制飛船上系統機器設備的工作。軌道艙和返回艙均是密閉的艙段,內有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確保艙內充滿一個大氣壓力的氧氮混合氣體,並將溫度和濕度調節到人體合適的範圍,確保航天員在整個飛行任務過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艙內還安裝了供著陸用的主、備兩具降落傘。神舟號飛船的返回艙側壁上開設了兩個圓形視窗,一個用於航天員觀測窗外的情景,另一個供航天員操作光學瞄準鏡觀測地面駕駛飛船。返回艙的底座是金屬架層密封結構,上面安裝了返回艙的儀器設備,該底座重量輕便,且十分堅固,在返回艙返回地面進入大氣層時,保護返回艙不被炙熱的大氣燒毀。

    推進艙

    推進艙又叫儀器艙或設備艙。推進艙長3.05米,直徑2.50米,底部直徑2.80米。安裝推進系統、電源、軌道制動,並為航天員提供氧氣和水。 它呈圓柱形,內部裝載推進系統的發動機和推進劑,為飛船提供調整姿態和軌道以及制動減速所需要的動力,還有電源、環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統的部分設備。兩側各有一對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陽翼的面積為2.0×7.5米。與前面軌道艙的電池翼加起來,產生的電力將三倍於聯盟號,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當於富康AX新浪潮汽車的電源所提供功率。這幾塊電池翼除了所提供的電力較大之外,它還可以繞連線點轉動,這樣不管飛船怎樣運動,它始終可以保持最佳方向獲得最大電力,免去了“翹向太陽”所要進行的大量機動,這樣可以在保證太陽電池陣對日定向的同時進行飛船對地的不間斷觀測。 設備艙的尾部是飛船的推進系統。主推進系統由4個大型主發動機組成,它們在推進艙的底部正中。在推進艙側裙內四周又分別布置了4對糾正姿態用的小推進器,說它們小是和主推進器比,與其他輔助推進器比它們可大很多。另外推進艙側裙外還有輔助用的小型推進器。

    •中國航天前10人

    1、楊利偉

    2、費俊龍

    3、聶海勝

    4、翟志剛

    5、劉伯明

    基本數據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06時30分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 飛船進入軌道飛行時間:火箭起飛約10分鐘,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1999年11月21日03時41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1分/14圈

    搭載物品

    一是旗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

    技術套用

    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並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中國在原有航天測控網的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於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基本數據

    發射時間:2001年01月10日01時00分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六十五次飛行,也是繼一九九六年十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二十三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飛船起飛十三分鐘後,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1年01月16日19時2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22分/108圈

    試驗項目

    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中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還有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評論反應

    此次航天飛船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基本數據

    發射時間:2002年03月25日22時15分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10分鐘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2年04月01日16時54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39分/108圈.

    搭載物品

    處於休眠狀態的烏雞蛋;進行空間試驗的有效載荷公用設備十項,四十四件之多,包括:捲雲探測儀、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線光譜監視儀器、太陽常數監測器、大氣密度探測器、大氣成分探測器、飛船軌道艙視窗組件、細胞生物反應器、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固體徑跡探測器、微重力測量儀、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據介紹,微重力測量儀、返回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三次參加飛船試驗;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和軌道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二次參加飛船試驗;其餘設備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試驗。

    試驗項目

    “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基本數據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0時40分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幾分鐘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01月0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36分/108圈

    搭載物品

    除了大氣成分探測器等19件設備已經參加過此前的飛行試驗外,其他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等33件科研設備都將是首次“上天”。一場籌備了10年之久的兩對“細胞太空婚禮”也將在飛船上舉行,一對動物細胞“新人”是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另一對是植物細胞“新人” ———黃花菸草原生質體和革新一號菸草原生質體。專家介紹說,在微重力條件下,細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現象將消失,更有利於細胞間進行配對與融合這些“親熱舉動”,此項研究將為空間製藥探索新方法。

    實驗項目

    中國第一艘可載人的處於無人狀態的飛船。

    基本數據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09時整 發射火箭:新型二號F捆綁式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0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06時28分 尺寸、重量:“神舟”載人飛船全長8.86米,最大處直徑2.8米,總重量達到7790公斤。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北部紅格爾蘇木草場。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28分/14圈。 航天員:楊利偉

    搭載物品

    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

    神舟5號將儘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基本數據

    發射時間:2005年10月12日09時整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2005年10月17日0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旗草原 飛行時間/圈數:115小時32分鐘/77圈 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 指令長:費俊龍

    搭載物品

    共有8類64種搭載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來、謝氏集團等知名企業標識,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於太空育種實驗。在開艙儀式現場,6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它們分別是極地考察時使用過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五環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10幅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神舟六號返回艙搭載的物品還有“我給‘神舟’六號航天員寫封信徵文活動”特等獎作文、共和國元帥特種郵票和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以及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技術套用

    飛船的種類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衛星式載人飛船。這種飛船像衛星一樣在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飛行,飛行高度大約為三四百公里。飛船有單艙式、雙艙式和三艙式,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均是三艙式,這次神舟六號就是三艙式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

  4. 2021年9月11日 · 神舟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簡稱八,飛船艙結構,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飛船軌道艙前端安裝自動式對接機構,具備自動和手動交會對接與分離功能。

  5. 2021年6月18日 · 神舟十二」是仿照蘇聯時代的「聯盟」太空艙建造的飛船由三個船艙組成,其中包括一個將宇航員帶回地球的返回艙。 廣告 「神舟十二」的其餘部分實際上將成為太空站的第三部分,太空站在距離地球390公里的軌道上運行,位置略低於距離 ...

    • 神舟號飛船一般由哪三部分組成1
    • 神舟號飛船一般由哪三部分組成2
    • 神舟號飛船一般由哪三部分組成3
    • 神舟號飛船一般由哪三部分組成4
    • 神舟號飛船一般由哪三部分組成5
  6. 神舟三號飛船是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部分組成。 返回艙在飛船的中部,為密閉結構,其前端有艙門,供宇航員進出軌道艙使用。 其外形為大鈍頭倒錐體的鐘形。

  7. 據人民日報6月17日消息,中國神舟十二載人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上邁出的巨大一步。 火箭總結構圖曝光! 據中國航天五院總體設計師彭華康介紹,神舟飛船是運輸太空人進入太空並返回地球的「太空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