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陶片上帶有繩子紋飾者

      • 「繩紋陶」故名思意即為陶片上帶有繩子紋飾者,可能是利用綑綁有繩子的陶拍拍印而成,也可能是用綑綁有繩子的木棍滾壓而成。 針對陶片的研究上,通常會區分其在陶器上所屬的部位,如口緣、頸部、腹片、圈足或手把等,也會研究陶器的質地,如夾砂的粒徑與密度,還有就是陶片上的紋飾,如繩紋、劃紋或幾何印紋等。
      icloud.nmp.gov.tw/Library/PhraseologyContent?a=190&plid=799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簡介. 繩紋時代因繩紋陶器而得名,這一時期,繩紋文化遺址廣泛分佈於 北海道 至 沖繩 的 日本 全境。 最早發現繩紋陶器的是美國學者愛德華·摩斯(Edward S. Morse)。 1877年(明治 十年),摩斯應日本政府所聘到達日本,在從 橫濱 赴 東京 的途中,他看到一個露天的 貝丘 [註 3] (大森貝丘),摩斯將在貝丘中發掘到的陶器命名爲Cord Marked Pottery,白井光太郎將其翻譯爲“ 繩文土器 (日语:縄文土器) ”,在中國學術界,一般稱之爲“繩紋陶器”。 繩紋時代屬於新石器時代。 這一時期日本人的主要生產活動是 狩獵 、 捕魚 與采集,生產工具仍以 石器 爲主。 繩紋時代已出現了早期農業,在繩紋時代晚期, 水稻 傳入日本。 繩紋時代的社會形態是 母系氏族社會。

  3. 這些陶器被稱之為繩紋陶,是因其器表都會佈滿繩印的紋飾,這些繩印痕多半排列地非常整齊,應該是刻意為之,是史前時代的審美觀點。 此外,繩紋陶罐幾乎都是圓鼓鼓的形狀,底部也是圓的,考古學家習於稱之為圜底罐(圓底罐)。

  4. 繩紋時代[註 1] (日語: 繩文時代)指日本 舊石器時代 末期至 新石器時代一時期以繩紋陶器 [註 2] 的逐步使用為主要特徵。. 關於繩紋時代的開始時間,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有一萬六千年前 [1]:44 、一萬三千年前 [2]:3 、一萬年前 [3]:3 、五千年前 [4] 等 ...

  5. 大坌坑文化」是臺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時間大約在六千多年前到五千年前之間,又稱為「粗繩紋陶文化」。 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大多出現在海濱、河口或湖濱,是一個適應海洋、河流、沼澤等環境的文化。 許多學者認為,大坌坑文化是從大陸東南沿海移入的新文化,而且是南島民族最早的祖先之一。 代表性遺址有大坌坑遺址、鳳鼻頭遺址、八甲遺址、長光遺址、果葉遺址。 細繩紋陶文化. 大約在四千五百年前到三千五百年前之間,臺灣的史前文化由大坌文化逐漸演變到另一個階段。 考古學者稱為「細繩紋陶文化」或「繩紋紅陶文化」。 這個文化廣泛分布在全臺灣各沿海地區,晚期沿河谷向內陸移動。 學者按各地區細繩紋陶文化的差異又區分為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東部繩紋陶文化等。 陶器表面的細繩紋是它們的共同特徵。

  6. 這種陶器叫做「繩紋陶」。 因為年代久遠,考古學家沒有找到幾千年前的繩索,卻可以從繩紋陶表面的紋路,推論當時的人們已經能用植物的纖維編織繩索和用具。 在繩紋陶的展示櫃裡,有許多修補過的陶器,最上面一排的三件陶器中,有一個外觀完整的繩紋陶罐。 它的造形渾圓,尺寸比一個排球還小。 高度是16公分,腹部直徑17公分,頂端有大大的圓形開口和一段短短的口緣。 陶罐的頸部以下、一直到陶罐底部,印滿細密的繩紋,平均每公分有4條紋路。 這個陶罐是在卑南遺址出土的,外觀只有一點裂縫,是非常少見完整的繩紋陶罐。 年代大概距離現在五千到四千五百年,可能是用來裝食物的容器,也可能是陪葬品。 臺灣手語導覽播放 (開新視窗) 回臺灣史前史廳. 回史前館友善導覽資訊列表.

  7. 2009年9月9日 · 細繩紋陶文化又名繩紋紅陶文化,是個在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至四千七百年之前,分布於台灣西海岸及東海岸中南部地區的史前文化。 西海岸中南部地區意指大甲溪以南、濁水溪以北的中部地區,以及曾文溪以南至鵝鸞鼻,包括澎湖群島在內的西南部地區;東海岸則分布於花蓮與台東沿岸。 較具代表性的遺址,在台灣中部地區有清水的牛罵頭下層、大肚鄉的頂街下層等,西南部地區有台南永康的網寮、仁德鄉的牛稠子下層、高雄林園鄉鳳鼻頭第二層、屏東恆春的墾丁和鵝鸞鼻,及澎湖的良文港,東部則有大坑、鹽寮、老番社等遺址。 細繩紋陶文化可以說是臺灣地區各史前文化之中,在地域上分布最廣的,目前在各地先後發現的遺址,至少已經累積到八十幾處以上。 臧振華對於細繩紋陶文化陶器的一般特徵描述為:陶器以夾砂和細質的紅陶為主。 手製但經慢輪修整。

  8. 2009年9月9日 · 「繩紋陶」故名思意即為陶片上帶有繩子紋飾者,可能是利用綑綁有繩子的陶拍拍印而成,也可能是用綑綁有繩子的木棍滾壓而成。 針對陶片的研究上,通常會區分其在陶器上所屬的部位,如口緣、頸部、腹片、圈足或手把等,也會研究陶器的質地,如夾砂的粒徑與密度,還有就是陶片上的紋飾,如繩紋、劃紋或幾何印紋等。 透過對陶片的研究,主要可以拿來做為考古學上年代與文化的訂定與討論,也可以瞭解史前人類的製陶技術與生活的面貌 (李坤修1987)。 在陶器上使用拍印而產生紋飾的方式在中國約早在九千多年前,而以拍印而產生繩紋的陶器分布範圍十分廣泛,主要在西藏高原以東的黃河中游地區和華南地區,幾乎在東亞、東北亞及東南亞地區都可以發現繩紋陶 (王仁湘1994;李永憲20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