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美荷樓在哪裡? 相關

    廣告
  2. 鎖定今日至抵價,無需即時付款,更可免費取消訂單,靈活度最高! 取得心水住宿特惠價格,參考千萬真實評價

    • 高雄

      超值酒店,神秘優惠

      先訂後付,節省更多!

    • 先訂後付

      Agoda.com最低價格保證

      火速預訂,免費取消!

搜尋結果

  1. 美荷樓 (英語: Mei Ho House ),位於清拆後分期重建的 石硤尾邨 ,1954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 徙置大廈 [1] ,獲評為 二級歷史建築 [2] 。 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第41座美荷樓則獲得保留,耗資2億2千萬 港元 改建為 美荷樓青年旅舍 及旗下之 美荷樓生活館 ,於2013年12月開幕。 歷史 [ 編輯] 雙十暴動 期間, 防暴隊 在 石硤尾徙置區 與群眾對峙,美荷樓外牆懸掛大型「雙十」徽牌(1956年) 國共內戰 前後,大批 中國大陸 難民湧港,石硤尾 木屋區 便是移民其中一個聚居地。 1953年12月25日晚, 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 ,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 港英政府在災場原址興建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及 徙置大廈 。

  2. 美荷樓 (英語: Mei Ho House ),位於清拆後分期重建的 石硤尾邨 ,1954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 徙置大廈 [1] ,獲評為 二級歷史建築 [2] 。 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第41座美荷樓則獲得保留,耗資2億2千萬 港元 改建為 美荷樓青年旅舍 及旗下之 美荷樓生活館 ,於2013年12月開幕。 歷史. 雙十暴動 期間, 防暴隊 在 石硤尾徙置區 與群眾對峙,美荷樓外牆懸掛大型「雙十」徽牌(1956年) 國共內戰 前後,大批 中國大陸 難民湧港,石硤尾 木屋區 便是移民其中一個聚居地。 1953年12月25日晚, 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 ,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 港英政府在災場原址興建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及 徙置大廈 。

  3. 美荷樓的誕生源於1953年12月25日夜晚在石硤尾發生的一場大火後通稱石硤尾大火」)。 大火發生在石硤尾山邊寮屋區,使接近58,000人喪失家園。 為了向災民提供長期的房屋設施包括美荷樓在內的首批8座六層高的徙置大廈應運而生。 於1954年落成的美荷樓,標誌著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開端,在原址設立生活館展示社區歷史、公屋環境以至巿民生活習慣的轉變,深具意義。 最新消息.

  4. 美荷樓屬於石硤尾邨的一部分昔日是為安置逾50,000名因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而流離失所的難民而興建。 為了改善居民生活,邨內其他地方已進行重建,而這座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美荷樓則於2005年關閉,直至2013年才改建成為青年旅舍,並設立了1間生活館。 當前,美荷樓主題展覽「歲月留情」更加入口述歷史及各類型展品,以描繪50至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世態,復刻香港精神的原點。 資訊. 地址. 九龍深水埗石硤尾邨41座. 網站. https://www.yha.org.hk/zh/our-services/mei-ho-house-revitalisation-project/heritage-mei-ho-house/ 電話. +852 3728 3500. 看地圖. 首頁. 資訊頁.

  5. 位於九龍深水埗的美荷樓」,就是昔日為此而興建的其中一棟公共房屋。 隨著「美荷樓」的落成,亦標誌著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轉變,也加速了及後公共房屋政策的發展。 「美荷樓」是香港現存僅有的「H」型公共房屋,亦是香港同類型房屋的首個設計。 由於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美荷樓」已被評為香港的二級歷史建築,更獲在原址保留並改建成為「美荷樓青年旅舍」,以及樓高兩層的「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生活館」是以公共房屋為主題的博物館,主要介紹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歷史,以及公共屋邨的生活文化。 展館內有超過數千件的珍貴展品,透過不同的展示手法及,勾畫出昔日公共屋邨的生活場景。 「美荷樓生活館」雖然並不是很大,但所收藏的展品卻十分豐富。 展館內除了陳列了一些由昔日居民捐贈的物品外,也有簡單介紹香港公共屋邨的歷史文化。

  6. 2023年10月23日 · 香港公共房屋為超過兩百萬市民提供了安居之所。 隨時代發展,公共房屋的設計日新月異,出現了如長型、雙塔式、H字型、I字型、Y字型、和諧型和非標準型等不同設計。 那你又有沒有想過被譽為香港公共房屋的始祖 —— 美荷樓第一型徙置大廈的設計原型源自哪裡? 為何是這樣設計的?

  7. 2021年10月27日 · 位於石硤尾的美荷樓是石硤尾徙置區內唯一被保留的徙置大廈。 國共內戰期間,大批難民從內地湧現,石硤尾木屋區成為了他們其中的一個居住地。 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不幸發生大火,多達五萬人頓時流離失所。 於是,在其後近十年期間,港英政府在災區原址建起以當時工務局局長包寧命名的兩層高建築——「包寧平房」。 除此以外亦興建起七層高的徙置大廈。 每個單位容納五位成人,單位內並沒有水和電供應。 若居民想用水電,則要到位於兩翼中央部份的廁所及淋浴間,或者是公共水龍頭。 所有單位外均由被稱為「冷巷」的走廊所連接。 這裡亦是家家戶戶納涼和小孩子玩耍的空間。 當時,每戶的月租是10元,另外需額外加一元的水費。 美荷樓原來並沒有名字,只是因其外型酷像英文字母「H」字而被稱為H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