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 Image courtesy of suning.com

      圖片: suning.com

      • 歷史 [編輯] 肚兜出現不會遲於漢代,當時無鉤肩者稱為 抱腹,有鉤肩掩心者稱為 心衣。 魏晉南北朝 稱為纏弦,宋代稱為 袜胸,明代之後,婦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習慣,當時叫 兜子,俗稱抹胸。 是用交料兩塊,斜裁,上尖下平而成。 清代的抹胸有兩種款式,一種是短小貼身的,縛於胸腹之間,俗稱「肚兜」。
      zh.wikipedia.org/zh-tw/肚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肚兜,又稱兜子、抱腹、心衣、袜胸,是中國傳統的內衣之一,多為女性和小孩所穿。 亦傳到 越南 、 日本 , 越南語 稱為 裺襖 ( Áo yếm )。 肚兜一般是用一整塊布或者綢緞做的,沒有袖子及後幅,有方形、三角形、菱形的樣式,遮蓋體前從胸骨到小腹的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釋義
    • 起源
    • 歷史
    • 圖案
    • 材質
    • 造型
    • 作用
    • 習俗

    肚兜又稱“抹胸”,是中國傳統服飾中護胸腹的貼身內衣,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圓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圓弧形。 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有印花有繡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藍印花布,圖案多為“連生貴子”、“麒麟送子”、“鳳穿牡丹”、“連年有餘”等吉祥圖案。繡花肚兜較為常見,刺繡的主題紋樣多是中國民間傳說或一些民俗講究。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蟲,大多是趨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題。

    肚兜(dù dōu ),古稱兜肚,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繫於腰間。關於肚兜的名稱,歷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還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訶子、衵服等稱謂。

    •中文名:肚兜

    •外文名:belly wrap

    •其他名稱:抹胸

    •屬性:貼身內衣

    •身體部位:胸腹

    •形狀:正方形或長方形

    1.貼身遮護胸腹的布片。菱形,有的有袋,用以貯物。 明劉若愚《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像金鑄者,曾經盜去鎔使,惟像首屢銷不化。盜藏之肚兜,日夜隨身。”《恨海》第二回:“車夫一面說著,放下了馬鞭子,把銀子放在肚兜里。”茅盾《林家鋪子》四:“ 壽生一面說,一面撩起衣服,從肚兜里掏出一個手巾包來遞給了 林先生 。”按,罩在衣外炊事用者,亦有此名, 滬語名為“飯單”, 湖湘間名曰“圍裙”。

    2.舊時婦女或小兒用的抹胸。 清 吳珠泉 《續板橋雜記·雅游》:“至於抹胸,俗稱肚兜,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小兒用者,今仍常見,惟一般無袋。 湖湘 間名“兜肚”,睡眠時以免風吹肚臍。

    關於肚兜,說來話長,其來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這裡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先秦稱“膺”,漢謂之“抱腹”,流行於魏晉南北朝。亦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跡而發明的。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於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系至背後,稱之為“縛胸”。

    漢代

    漢劉熙《釋名.釋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曰:肚兜,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清曹庭棟《養生隨筆》卷一載: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虛弱,更宜加意暖之。辦兜肚,將蘄艾捶軟鋪勻,蒙以絲綿,細針密行,勿令散亂成塊,夜臥必需,居常亦不可輕脫。又有以薑桂及麝諸藥裝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

    明代之後,婦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習慣,當時叫“兜子”,俗稱抹胸。是用交料兩塊,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兩種款式,一種是短小貼身的,縛於胸腹之間,俗稱“抹胸肚”。另一種是束於腰腹之間的,稱為“肚兜”。《清稗類鈔》記載:“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寒內侵者,俗稱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代

    清代內衣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鍊,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由此可見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風侵體,更兼有藥療及香囊的功用了。 《紅樓夢》第三十六回寫寶釵來至寶玉房中,看見襲人在做針線,原來是白綾紅里的兜肚,上面扎著鴛鴦戲蓮的花樣,紅蓮綠葉,五色鴛鴦。

    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有印花有繡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藍印花布,圖案多為“連生貴子”、“麒麟送子”、“鳳穿牡丹”、“連年有餘”等吉祥圖案。繡花肚兜較為常見,刺繡的主題紋樣多是中國民間傳說或一些民俗講究。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蟲,大多是趨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題。

    小孩肚兜的外面用料多為紅布,成人多為黑布,里子多用白布。由於肚兜是婦女每天穿著的內衣,時常需要換洗,除了考慮材質、款式的舒適性,同時必須做得牢固,在織繡工藝上,更需要耐搓耐洗,以防止脫落。保存的實物來看,肚兜的布料以絲品居多,正、背面的布料顏色大多一致,顏色有白、紅、粉紅、藍、淺藍、淺綠、淺黃、黑等。

    基本上,肚兜的材質、用色與穿者的年齡、身份地位、經濟能力和地方習俗文化也有著緊密的關聯。一如喜事喜用紅彩。老人崇尚樸素,故多採用黑色。年輕人或中年婦女挑選各種不同顏色。平民的肚兜面料以白、藍為基調,繡花簡雅素淨;家境富裕者材料多採用貴重的綢緞絹絲,其上更是盤金鑲銀、描龍繡鳳,紋樣顯得斑斕飽滿,華麗無比。

    肚兜形狀像背心的前襟,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圓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圓弧形。

    肚兜的造型,各地不同,基本風格近似一個展開的摺扇形(或近似菱形)。其做法是,先決定兜圍、斜襟、腰角、口袋的尺寸,以墨筆將設計圖樣直接繪在布上。裁成的菱形布片長寬約三十公分,下端成圓弧型,將頸圍的銳角剪去,再於兩個尖端裝上一對花扣,以便鉤穿金銀鏈條,或固定布帶子,用以系在頸子上。左右兩角則用細布帶固定,並繫於腰間。

    台灣肚兜因地域的不同,在形狀與圖紋上仍有區別。新竹地區的肚兜,下端稍窄,呈圓弧形;蘭陽地區肚兜下端較寬,底部呈平直,左右兩側則縮成帶狀。桃園、苗栗客家的肚兜造型,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不同的是,其肚兜構圖講究飽滿、花紋斑斕多為滿繡。

    除了上述常用的造型外,在現存的實物標本中,也可見到兩種形制特殊的肚兜。其一是在原有的褶扇形(或菱形)布片下方,加上一方形護腹片,此種形式較常見於中部地區及北部客家莊。

    實用價值

    包圍著胸部和腹部,具有保溫護腑的功能。成年人肚兜貼身不外露,小孩在熱天露在外面顯得天真爛漫。肚兜里外兩層,兩邊附有大小口袋,口袋有單層和雙層,有些口袋上還有袋蓋。肚兜的口袋是給小孩裝糖果、玩物、小銅板,大人則放置鑰匙、貴重錢財或小物件。

    象徵意義

    小孩肚兜上繡有虎頭像、“五毒”圖案,大人以此寄託孩子健康成長。新婚夫婦肚兜上繡有鴛鴦戲水,象徵夫妻恩愛。臨潼地區肚兜圖案多用蛤蟆,成為女媧氏後代子孫的護身符,同時是生殖崇拜的象徵。在西府大荔、合陽地區,肚兜呈葫蘆狀,葫蘆、南瓜曾是農耕先民的主食之一,加之多籽,象徵多子多福。

    相傳在清朝以前的肚兜都是用布條連線在頸間的,但是到了乾隆年以後就有了用銀鏈子系在脖子上的。具體原因是因為劉墉參了乾隆一本,將明朝明陵的木材修葺了清朝的皇宮。因此乾隆就將肚兜的布條改成銀鏈子,象徵著批夾戴鎖,自我懲罰的意思。

    時尚意義

    婚禮

    肚兜在婚禮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客家人的婚俗中,出嫁時,新娘肚兜內藏滿各種寶貝,每一種均富有深厚的吉祥涵意。內有曆書一本,桔餅兩個,冰糖一包,小鏡一面,洋銀一圓,及銅、銀各一個。曆書是取押煞之意,桔餅則為大吉大利,冰糖代表甜和,小鏡代表光明,銅取同心,洋銀即團圓之意。到了洞房之夜,新娘便取出各物並與新郎共食桔餅和冰糖。

    人生禮儀

    在陝西的關中一帶,肚兜往往伴隨著人生禮儀。婦女有喜後,母親和婆家要為快出世的娃娃縫製肚兜。端午節時,舅舅要給小外甥送肚兜兒。未過門的媳婦也會給未來的丈夫做肚兜。壯年人到了“過門坎”的年歲,也會換上新裹肚兒圖個平安;老年人到了“過門坎”的忌年,閨女要為老人做裹肚兒,禱求長壽。不少地方人死後,淨身後先給穿裹肚兒,再穿壽衣。 在山西的大部分地方不論莊稼漢、婦女們,還是娃娃們,一年四季祖祖輩輩都離不開兜肚肚。孩子呱呱墜地,母親準備的第一件衣服,就是紅布兜肚;自此以後外婆家、親戚們年年生日要送兜肚肚;及至長大成人定了親,媳婦也要送兜肚兒……年復一年,日子變了樣,但兜肚的習慣卻沒走樣。

    裝飾保健

    一塊尺把長的菱形布,繡上花草圖案、麒麟送子、五毒艾虎等吉祥圖樣,上端綴個套環套上脖頸,下面兩頭束帶齊腰束住,一年四季不離身。後腦勺留一撮“長命毛”的孩子,光屁股套一紅兜肚,活潑可喜,不用擔心肚寒;莊稼漢們小憩田頭,烈日之下,脫掉外衣,露出精美的兜肚,既有一番情趣,又炫耀了自家媳婦的女紅;媳婦們穿上兜肚,給孩子餵奶不用擔心肚子受寒……確實,兜肚既是美觀的裝飾品,又是和胃暖肚的保健品。

  3. 肚兜,又稱兜子、抱腹、心衣、袜胸,是中国傳統的内衣之一,多为女性和小孩所穿。 亦傳到 越南 、 日本 , 越南語 稱為 裺襖 ( Áo yếm )。 肚兜一般是用一整块布或者绸缎做的,没有袖子及後幅,有方形、三角形、菱形的樣式,遮盖体前从胸骨到 ...

  4. 經由廣泛蒐集到的相關的古籍史料文獻、文物影像以及實際肚兜文物的佐證發現:若要明確「肚兜」的歷史定義,必須掌握兩個關鍵,一是它的「稱呼」,另一則是它的「樣貌」。

  5. 肚兜,又稱兜子、抱腹、心衣、袜胸,是中國傳統的內衣之一,多為女性和小孩所穿。亦傳到越南、日本,越南語稱為裺襖( Áo yếm )。 身穿 越南肚兜 ( 英語 : Yếm ) 的女子 宋代畫家 蘇漢臣 《秋庭嬰戲圖》中穿肚兜的小孩

  6. www.wikiwand.com › zh-hant › 肚兜肚兜 - Wikiwand

    肚兜 ,又稱 兜子 、 抱腹 、 心衣 、 袜胸 ,是中國傳統的 內衣 之一,多為女性和小孩所穿。 亦傳到 越南 、 日本 , 越南語 稱為 裺襖 ( Áo yếm )。 身穿 越南肚兜(英語:Yếm) 的女子. 宋代畫家 蘇漢臣 《秋庭嬰戲圖》中穿肚兜的小孩. 肚兜一般是用一整塊布或者綢緞做的,沒有袖子及後幅,有方形、三角形、菱形的樣式,遮蓋體前從胸骨到小腹的部位。 四邊有帶子,上端的兩根帶子套在頸後,左右端的帶子束於腰後。 一些肚兜加以精美裝飾,上面會繡上各種花鳥圖案。 有說是遮蓋胸腹部和陰部。 肚兜有保護腹部,防止着涼生病的作用。 中醫 中有時把藥物夾在肚兜材料內,供年老體弱或腰腹部有病者貼身穿用,是為一種藥物保健方法。 現代時裝的 過頸無袖上衣 ,其樣式類似肚兜。

  7. www.wikiwand.com › zh-mo › 肚兜肚兜 - Wikiwand

    肚兜,又稱兜子、抱腹、心衣、袜 胸,是中 國 傳統的 內 衣之一,多 為 女性和小孩所穿。亦傳到越南、日本,越南語稱為裺襖( Áo yếm )。 身穿 越南肚兜 ( 英 語 : Yếm]] ) 的女子 宋代畫家 蘇漢臣 《秋庭嬰戲圖》中穿肚兜的小孩

  1. 相關搜尋

    肚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