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Image courtesy of researchgate.net

      圖片: researchgate.net

      • 其病一旦患上,具有獨特的臨床病理特點或者伴有多種其他腫瘤的疾病。 臨床上大多數腺瘤在組織細胞學上呈現為良性表現,但是也存在有其中一部分,其在生物學行為上呈侵襲性生長,因而屬於惡性的胸腺瘤。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在胸腺瘤中70%~ 80% 的是良性的, 其包膜完整, 對周圍組織不具侵襲性。惡性胸腺瘤分為侵襲性胸腺瘤和胸腺癌種類型。胸腺瘤生物學特征對疾病的治療方案及疾病預後有重大意義, 然而胸腺瘤的良、惡性在病理組織切片上很難區分, 但CT 在觀察胸腺瘤的

  3. 惡性腫瘤由癌細胞所組成,具擴散能力,必須治療,否則會破壞周圍的正常組織,繼而經血液或淋巴系統入侵其他器官,在該處形成「繼發性」(Secondary)或 「轉移性」(Metastasis)腫瘤。 如想知更多有關如何「應付癌症」的資訊,請 按此 閱讀香港癌症基金會癌症小册子。 相關文章︰. 想降低患癌風險? 你不可不知的健康貼士. 良性? 惡性? 腫瘤如何分別你要知! 我們的身體由數以億計肉眼看不見的細胞(Cell)組成,不同部位的細胞和功能不一,但細胞的自我修補和繁殖方式大致相同。 腫瘤是如何形成? 正常細胞分裂有序,會自我控制。 但分裂過程偶會失控,令細胞不停地增生,在體內積聚成塊狀的 「腫瘤」(Tumour)。

    • 概觀
    • 基本介紹
    • 胸腺瘤
    • 胸腺癌

    胸腺瘤是最常見的前上縱隔原發性腫瘤,約占成人所有縱隔腫瘤的20%~40%,它起源於胸腺上皮,但不包括起源於生殖細胞、淋巴細胞、神經內分泌細胞及脂肪組織的腫瘤。絕大多數胸腺瘤位於前縱隔,附著於心包,少數發生在縱隔以外部位,如胸膜、心膈角、肺實質內、肺門或頸部。1999年WHO制訂了一種胸腺上皮腫瘤分類法。它採用了Muller-Hemelink分類法,並根據上皮細胞形態及淋巴細胞與上皮細胞的比例進行分類,將胸腺瘤分為A、AB、B1、B2、B3和C型。C型即胸腺癌,其細胞異形性明顯,喪失胸腺的特殊結構,與其他器官的癌相似。

    •西醫學名:胸腺腫瘤

    •所屬科室:外科 - 心胸外科

    •發病部位:胸腺

    •主要病因:未明

    發病簡介

    胸腺瘤(thymoma)是最常見的前上縱隔原發性腫瘤,約占成人所有縱隔腫瘤的20%~40%,它起源於胸腺上皮,但不包括起源於生殖細胞、淋巴細胞、神經內分泌細胞及脂肪組織的腫瘤。絕大多數胸腺瘤位於前縱隔,附著於心包,與縱隔內大血管關係密切,少數發生在縱隔以外部位,如胸膜、心膈角、肺實質內、肺門或頸部。胸腺瘤生長緩慢,多為良性,包膜完整,但臨床上有潛在的侵襲性,易浸潤周圍組織和器官。胸腺瘤與自身免疫紊亂密切相關,常伴有重症肌無力(mysasthenia gravis,MG)、各類粒細胞減少症、紅細胞發育不良、低丙種球蛋白血症、膠原血管病等副瘤綜合徵(paraneoplastic syndromes)。國外文獻顯示胸腺瘤在人群中的年發病率是0.15/10萬,男女比例為1:1,發病高峰年齡在40~50歲。胸腺瘤伴發重症肌無力的發生率約為10%~46%,多在30~40歲。兒童胸腺瘤罕見,但惡性程度更高。胸腺瘤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學者認為患者既往有放射治療和EB病毒感染史可能與胸腺瘤有關。

    臨床表現

    胸腺瘤的臨床表現各異。 1、約30%~60%的患者可無症狀,僅在偶然的胸片檢查時發現。 2、有症狀的患者主要表現為瘤體侵犯或壓迫鄰近縱隔結構所引起的胸部局部症狀,包括:咳嗽、胸痛、喘鳴、反覆發作的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難、吞咽困難、聲音嘶啞、霍納綜合徵、上腔靜脈綜合徵、心包填塞、脊髓受壓等症狀。 3、全身症狀有發熱、體重下降、疲勞、食慾減退、盜汗等。 4、胸腺瘤常具有特異性表現,合併多種副瘤綜合徵:重症肌無力,最常見;紅細胞發育不良;低丙種球蛋白血症;多肌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甲狀腺炎等多種疾病。某些研究還發現胸腺瘤患者患第二原發腫瘤的幾率增高。 5、胸腺瘤最常見的轉移是胸內轉移(如胸膜、心包),可伴胸水,引起呼吸困難、胸痛、胸部不適等症狀。胸外和血行轉移少見,轉移部位以骨骼系統最為常見,引起相關的轉移症狀。

    病理分類

    胸腺瘤特殊的形態學特徵使它的病理分類標準一直未統一。現行的病理分類方法有Muller-Hermelink分類法、WHO分類法、Suster和Moran分類法,其中以WHO分類法使用最廣泛。WHO分類法將胸腺瘤分為A、AB、B三型:A型由梭形或橢圓形上皮細胞組成,缺乏核異型性, 不含典型或腫瘤淋巴細胞;B型由圓形上皮樣細胞組成;AB型為二者的混合表現,與A型類似, 但含有腫瘤淋巴細胞;B型又按照淋巴細胞比例的增加情況進一步分為B1、B2和B3型。同時將所有胸腺癌分為C型,其表達呈明顯惡性腫瘤細胞學特徵,C型又根據各自的組織分化類型進一步命名,如擬表皮樣癌、鱗狀上皮細胞癌、淋巴上皮癌、肉瘤樣癌、透明細胞癌、類基底細胞癌、黏液表皮樣癌、乳頭狀癌和未分化癌等等。A型和AB型為良性腫瘤,B1型為低度惡性,B2型為中度惡性,B3型與胸腺癌均為高度惡性,侵襲性強。

    1999年WHO制訂了一種胸腺上皮腫瘤分類法。它採用了Muller-Hemelink分類法,並根據上皮細胞形態及淋巴細胞與上皮細胞的比例進行分類,將胸腺瘤分為A、AB、B1、B2、B3和C型。C型即胸腺癌,其細胞異形性明顯,喪失胸腺的特殊結構,與其他器官的癌相似。WHO(2004)分類又將胸腺癌分為鱗狀細胞癌、基底樣癌、粘液樣癌、淋巴上皮瘤樣癌、透明細胞癌、腺癌、未分化癌等。另外胸腺的神經內分泌癌也屬於原發於胸腺的一大類惡性上皮腫瘤,其中典型類癌和不典型類癌屬於分化好的分類,小細胞癌和大細胞癌神經內分泌癌則歸為分化差的類癌。所以胸腺癌的診斷依賴於病理學檢查。

    胸腺癌無論在發病、臨床表現、診斷、治療還是預後等各方面,都與胸腺瘤(尤其是惡性胸腺瘤)極為相似。但兩者相比,它也有自身的特點:

    1)具有顯微鏡下形態學所表現的惡性特徵

    2)更易於侵及周圍組織器官和胸膜種植,更易於復發、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

    3)癌外表現及綜合徵發生率低

    4)CT和X線檢查顯示腫瘤密度常有不均

  4. 傳統上胸腺瘤可分為良性和惡性: 良性 (thymoma) —— 生長速度較慢。 雖然有時會和附近組織相接,但仍可輕易用手術切除。 良性腫腺瘤生長速度雖然慢,但是如果留在身體內不加以處理的話,不能排除它將來變成惡性腫瘤。 所以醫生大都建議把它切除。 惡性 (thymic cancer) —— 生長速度很快,並會侵入鄰近組織或轉移至胸膜和心包膜,很難純以手術方式將腫瘤和附近組織完全分離。 其生長位置也容易與淋巴瘤和生殖細胞瘤混淆。 腫瘤亦可能會向外轉移,絕大多數轉移的位置在肋膜或心包膜,胸腔以外的遠處轉移較少發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胸腺腫瘤組織分類: AB. B1. B2.

  5. 2022年12月6日 · 惡性腫瘤良性腫瘤怎麼分? 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最大區別在於其散播性質。良性腫瘤通常再怎麼生長,也會保持局限性質;相反惡性腫瘤很容易就經由淋巴、血液或體液等直接轉移侵犯到其他器官。

  6. 2023年10月11日 · 胸腺腫瘤是很罕見腫瘤,好發於前縱膈腔。. 胸腺腫瘤約占所有癌症發生率0.2%-1.5%,台灣每年有將近150位新診斷個案,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0.63個案數 (2009年資料)。. 胸腺腫瘤變異性很大,依據病理化驗上皮細胞分化程度,可將之視為連續漸進光譜:有 ...

  7. 大部份胸腺腫瘤屬於良性,並生長於縱膈內,較少轉移到身體其他地方;但若胸腺腫瘤持續增大便有機會由良性轉為惡性。 從病理角度上分辨出良性與惡性胸腺腫瘤,較為困難,即使在顯微鏡檢查下,本身屬於良性的腫瘤細胞,亦可以診斷為惡性腫瘤細胞。 故醫生會以臨床判斷,根據腫瘤有沒有擴散及侵蝕附近的組織作標準,定義腫瘤為良性或惡性: 良性胸腺腫瘤: 腫瘤的生長局限於胸腺內. 惡性胸腺腫瘤: 腫瘤已擴散及侵蝕至以下組織,如: 附近的脂肪組織. 心包膜. 肺部或肺膜、血管等. 患者主要為20多至50多歲的壯年人。 胸腺腫瘤的病徵. 位處縱膈的胸腺腫瘤一般沒有明顯表徵,但當腫瘤長至一定程度大時,有機會壓迫氣管,使患者出現持續性咳嗽;此外,亦有約30%的胸腺腫瘤患者會同時出現重症肌無力的徵狀,包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