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月20日 · 檢查可以清楚檢視大腸內壁,微細息肉或者發炎地方,亦可針對性抽取組織化驗,更可同一時間切除息肉等癌前病變。 陳醫生提醒,高脂肪、高蛋白質及缺少纖維的飲食習慣,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機會,缺少運動、過重、吸煙或過量飲酒人士,亦是高危 ...

  2. 2016年6月21日 ·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大癌症殺手,而大部分腸癌腫瘤均由腸息肉演變,及早切除可預防癌症。 有研究發現,大腸長有易變成大腸癌的「高危息肉」人士,其直系兄弟姊妹長有高危息肉的機會較一般人高出6倍,建議他們進行大腸鏡檢查,以及早發現並 ...

  3. 2017年5月16日 · 大腸癌由大腸息肉病變而成,政府推出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至今2800名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長者中,88%有大腸息肉需要切除,6%更已罹患大腸癌。. 有參與計劃的醫療機構亦發現,參加計劃到診的長者雖然未出現病徵,但照大腸鏡後發現息肉的機會比一般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17年8月25日 · 大腸息肉成因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屬慢性炎症,估計由免疫系統丶基因或細菌變異等因素引起,患者發生大腸癌的機會高一至兩倍。 與大腸桿菌引起的胃腸炎為急性炎症,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大腸癌常見病徵包括突然消瘦和沒有胃口等,最明顯是大便習慣轉變,例如大便呈黑色丶帶血丶腹瀉或便秘持續數星期至數個月不等,服腸胃藥亦不奏效。 不少都市病例如痔瘡丶腸炎丶胃潰瘍等有類似徵狀,或令腸癌患者延遲求醫,約一成大腸癌個案發現於晚期。 此外,約四成大腸癌發生於右邊的升結腸位置,患者大便未必帶血,反而出現貧血徵狀,亦可能毫無表徵。 故此,五十歲或以上人士,除了每隔一至兩年應接受大便隱血檢測,亦應考慮每十年檢查一次全結腸鏡。 陳敬安建議,平日多進食高纖食物丶多吃水果丶芝士和牛奶等奶類製品,有助促進腸胃活動,減低患大腸癌風險。

  6. 2024年3月21日 · 衞生署指,透過篩查確診大腸癌的患者有近6成屬於早期,有助提高治療成果;相比下,並非參與篩查計劃而確診的患者,只有4成屬早期。 署方指,早期的大腸癌患者存活率可達95%。 在數據方面,2021年本港共有38,400多宗癌症新個案,當中大腸癌佔5,800多宗,位列第二位。 2022年有14,700多人因為癌症死亡,當中2,270人死於大腸癌,同樣位列第二位。 大腸癌篩查計劃在2020年全面推行,合資格人士包括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每兩年到參與計劃的私營醫生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如結果呈陽性,會安排照大腸鏡檢查。 目前合共有超過1,200名醫生參與有關計劃。

  7. 2016年12月21日 · 外科專科醫生邱國基表示,大腸癌由腺瘤息肉演變而成,大部分息肉沒有症狀,直至出現腹痛、便血、嘔吐等異常症狀才察覺,但此時往往已屆晚期。 大腸癌除了由不良飲食習慣及肥胖引起,家族病史、年齡也是發病因素。 大腸癌患者一般要以腹腔鏡開刀手術切除癌腫瘤及部分大腸,進步的微創手術可將開刀傷口縮小至只有數厘米。 越早醫治大腸癌,越大機會可「零」傷口將癌腫瘤切除。 邱國基表示,新型手術「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 (ESD)適合無法經大腸鏡切除的無蒂息肉,以及大腸癌一期患者。 ESD是利用長身的軟鏡經肛門深入患者大腸,通過內視鏡將細小腫瘤切除後經肛門取出,病人身上毋須開刀留疤痕。

  8. 2016年4月22日 · 養和醫院分析過去3年接受大腸鏡檢查的病人,發現60%有大腸息肉,當中一半息肉有變癌風險;50歲以下的病人大腸息肉已有變癌風險,甚至20多歲年輕女病人亦發現可能變癌的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