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兩句均採用了倒裝語法結構,可理解爲“本無菩提樹,亦非明鏡臺”,《菩提偈》前兩句是針對神秀《無相偈》的前兩句所作,應聯繫在一起理解。
2020年9月14日 · 文 | 讀書君.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 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 ...
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他用“頓悟”來講述禪宗,隨時隨地,講究的是內心的理解和明淨。 達摩面壁 菩提達摩傳聞傳說 編輯 ...
原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譯文. (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覺”或“智”,舊譯也作“道”。 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 偈,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 菩提偈,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 (2)樹:這里指菩提樹,意譯為“覺樹”或“道樹”。 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證得菩提,覺悟成道,故稱此樹為菩提樹。 但這種樹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據說南朝梁時僧人智藥曾把這種樹自天竺移植中國。 《雷州府志》記載:“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
譯文.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裏會染上什麼塵埃? 注釋. 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譯,意譯爲「覺」或「智」,舊譯也作「道」。 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 偈,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爲偈。 菩提偈,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 樹:這裏指菩提樹,意譯爲「覺樹」或「道樹」。 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證得菩提,覺悟成道,故稱此樹爲菩提樹。 但這種樹的本名是什麼,有多種不同的説法。 據説南朝梁時僧人智藥曾把這種樹自天竺移植中國。 《雷州府志》記載:「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 海南瓊山縣則把這種樹所結的果子稱爲金剛子。 這種果子可作念珠。 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繞樹行禮。 今廣東省曲江縣南華寺藏經閣旁左右兩側,各有一棵菩提樹。
2010年10月12日 · 神秀禪師曾寫了一個偈子給五祖弘忍大師看,內容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神秀的師弟惠能看到之後,覺得作者心中還有很多罣礙,尚未大徹大悟,所以也念出四句話,請別人幫他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他的境界是那麼的灑脫,那麼的自在! 很多人希望開悟,開悟在梵文叫‘覺’,也就是‘菩提’的意思。 也有人認為為了明心見性,必須時時將心擦拭乾淨,像鏡子一樣,能將之保持乾淨就是開悟,是智慧的表現。 因此,對沒有開悟的人而言,‘智慧’這個東西是有的,必須追求,並且可以執著。 但六祖認為沒有開悟、智慧這些東西,一執著有智慧,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說‘本來無一物’。 既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既沒有煩惱,也沒有智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章偈,口耳盛傳至今逾越千年有餘,至今仍舊為眾修行者膾炙人口之讚頌,雖是眾修行者讚揚佳偈,然而試問眾修行者,果真了達『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之實義乎?. 眾修行者切莫將此章偈奉為 ...
《六祖壇經》所載神秀偈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依敦煌本),史論家說為奠定北禪宗漸修法門的基礎,而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一偈(依敦煌本),論者以為開啟南禪宗頓悟法門的端緒。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出自唐代 惠能 的《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完善. 修行, 哲理. 古詩文網 APP客戶端 立即打開.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 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