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赤麂是一種体型较大的麂类体长1~1.2米,肩高50~55厘米。 雄麂有小角,角冠基部分出一小枝,角柄前方有一黑色纵纹。 長有突出上顎的犬齒,每年會脫角及重長;雌性無角。

    • 概览
    • 形态特征
    • 栖息环境
    • 生活习性
    • 分布范围
    • 繁殖方式
    • 保护现状

    鹿科麂属动物

    赤麂是鲸偶蹄目鹿科麂属哺乳动物, 又名红麂、印度麂、角麂、吠鹿。脸部较狭长,额部V字形黑纹特别明显,四肢细长;雄性有角;雌兽无角,但额顶的相应部位微有突起,并有成束的黑毛。体毛多赤褐色,下颌和咽部淡白;胸部棕色,后腹部由淡黄到纯白;鼠蹊部、臀内侧及尾腹面均为白色;四肢赤褐或棕黄色。 寿命超过10年。

    赤麂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诸省区的林区,如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等地,栖息于低山丘陵的常绿阔叶林带,特别是多灌丛草莽的生境。独栖,雌麂发情期成小群。性胆小机警,听觉灵敏,晨昏活动频繁。活动范围和取食地点较固定,采食各种植物的枝叶、嫩芽及花、玉米、豆类和荞麦等作物。雌麂8月龄,雄麂8-12月龄性成熟。孕期约7月,每胎产1-2仔。雌麂产后3-4日发情,即2年内能产3胎。

    赤麂的肉、未骨化的幼角(麂茸)、骨、髓、胎均可入药。麂肉补气暖胃,祛风化湿,可治久病虚损、消渴、乳少、口僻、腰腿酸痛、胃痛;麂茸壮阳,可治阳痿等;麂骨祛风除湿,可治风湿痹痛等;麂髓补虚益精,祛风泽肤,可治虚痨羸瘦、面无光泽、皮肤枯燥;麂胎益气补血,行血,可治产后血虚、血瘀腹痛、经闭。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赤麂为麂属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重20-33千克,体长 1100毫米左右。雄性具长而向后内弯曲的两叉角,角柄长度居麂类之冠。上颌有粗长向下的犬齿。额腺显著,但泪窝较它种类的鹿小。额部无明显簇毛。

    赤麂脸部较为狭长,前额至吻部毛色微黑,自眶下腺至角分叉处每侧有一条较阔而明显的额腺,额腺较长而最后交叉在一起成“v”形。四肢细长。雄兽有角,单叉型,角短而直向后伸展,角基长、角尖向内弯,二尖相对。雌兽无角,但其额顶与雄兽生角相应部位微有突起,且生着特殊成束的黑毛,如同角茸。

    赤麂的头骨略呈三角形。鼻骨前半部较狭窄。前颌骨、上颌骨相接在鼻骨的中部,额骨前部中央凹陷,侧缘嵌进鼻骨与泪骨之圈。额骨二侧缘明显隆起一直延至角之基部,雄兽角从额骨后侧缘直伸而出。角基比鹿科任何一种均长,其长度超过角长的一倍。顶骨向下倾斜。泪骨略呈长方形。泪窝约占泪骨面积的2/3。前颌骨,鼻骨不与泪骨相连,上颌骨不与额骨相连。因而在前颌骨、上颌骨、泪骨、鼻骨之间形成一个明显的略呈长方形的空隙。赤麂的上颌无门齿。雄兽犬齿相当发达,呈獠牙状,向下后方伸出,齿尖锐利,雌兽犬齿很不发达,其齿冠高度与第三前臼齿之高度相当或略短,臼齿内缘齿谷间有珐琅质的齿柱,相当明显。下颌三对门齿中第1对最大,略似斧形;第2、3对依次渐小,下犬齿位置紧挨着第3对门齿,大小、形状均与后者相似。

    赤麂夏毛为红棕色,冬毛为暗褐色,身体大部赤红或赭褐。腹部毛色灰白。鼠鼷部、臀内侧和尾下纯白色。颈背和背脊毛色较深。下颏部毛色发白,脸及颈的二侧鲜棕,耳背毛色暗棕,耳内侧具较疏的白毛,下颏部及咽部毛色淡白,胸部毛色鲜棕,腋部有一白色块斑,后腹部毛色由淡黄到纯白。

    赤麂主要栖息在山地、丘陵地区灌丛和低海拔阔叶林,草丛也是它常活动的场所,在山寨村旁,田园房角亦可发现其行踪。喜独居或雌雄同栖。营昼夜活动,也常到村旁地角盗食蔬菜或其它农作物。栖于3000米以下的山区密林,特别是原始阔叶林中。

    赤麂常出没在森林四周,尤以早、晚活动最频繁,白昼活动较少,从10点到下午2点极少听见其叫声,此时常隐蔽在密林或草丛中,不易被人发现,如有出来觅食,行动也非常谨慎小心,走得很慢,脚步又轻,不大发出其他兽走动时“沙,沙”声。赤麂听觉敏锐,生性胆小,如遇惊动即狂奔疾驰,稍为受伤出血则惊恐更甚,以致不能走动;此时易被人或被其他兽类捕获。受惊时常发出短促宏亮的吠叫声,故又名吠鹿。

    赤麂灵巧的躯体和细长四肢能在密林、草丛中活动自如,且能疾走,在密林中疾走时掀起臀部,低垂头部,巧妙异常。它主要取食多种植物的枝叶,也喜食果实、幼叶、嫩芽,有时偷食农田作物如大豆、花生等,嗜碱性植物。

    世界

    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和中国,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区域灭绝:新加坡。

    中国

    分布于中国东南、华南、西南等南部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赤麂生育能力很强,全年繁殖。雌麂8月龄,雄麂12月龄性成熟。一般在1-2月交配,妊娠期6个月,7-8月生产,每胎产1-2仔。有时生殖季节可延至秋末。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无危(LC)。 2023年12月,入选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制定的《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赤麂的天敌主要是各种食肉类的猛兽如虎、豹、豺、狼等,常可在栖息地发现被猛兽撕吃后的残肢、碎体。赤麂有时也偷吃农作物,喜吃豆科植物嫩叶、幼芽,但其危害程度远不如野猪和豪猪那样严重,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赤麂生性胆怯,只要在山区作物地上按上自动敲击器就可以将其驱离,从而避免伤害赤麂

    规范管理

    2020年9月30,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赤麂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

  2. 赤麂 (粵拼: cek3 gei2;英文名Red Muntjac、Indian Muntjac、Barking Deer),又叫 赤麖 、 印度麂 、 吠鹿,係一種小型 鹿,民間經常同 黃麂 / 山羌 (臺灣俗名)一齊叫做「黃麖」。 但身型大過黃麂,毛色亦普遍偏紅。 只得雄麂有角同一對長犬齒。 目前可分為 15 個 亞種,近年研究指出其中或者可以再獨立分成唔同嘅物種。 名稱由來. 「赤麂」定「黃麖」 早至清代《新安縣志》就已經記載香港有「黃麖」。 長久以來學者同政府都以為香港住嘅係"Reeve's muntjac(黃麂)",而民間就會叫佢哋做「黃麖」,直到2003年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同 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 合作做族群普查同基因鑑定,證實期間所有記錄到嘅都係赤麂,並冇發現黃麂。 「」嘅讀音.

  3. 2021年12月25日 · 赤麂性格溫馴膽小,很易被人「嚇親」,所以漁護署提醒市民若在郊野公園見到牠們,要保持距離,不要追逐牠們。除了交配季節,赤麂一般是獨居,受驚或求偶時會發出「狗吠」的聲音,而其英文名Barking Deer的意思正正是懂吠的鹿。(香港郊野公園

  4. 2024年9月25日 · 赤麂是一体型较大的 类,体长1~1.2米,肩高50~55厘米。. 雄麂有小角,角冠基部分出一小枝,角柄前方有一黑色纵纹。. 长有突出上颚的犬齿,每年会脱角及重长;雌性无角。. 赤麂眼下长有发达的眶下香腺,额腺较长,会分泌香油用以标示领域。.

  5. 2017年7月28日 · 赤麂是草食性動物,一般吃葉、草,成熟的果實。 赤麂在本港生態系統內扮演重要角色,黃宇祺解釋,赤麂特別喜歡進食大型果實,有助將果實種籽散播,如酸棗等,「部份植物昆蟲不會傳播,因此赤麂有助提高生態多樣性,確保郊野公園內有不同的 ...

  6. 赤麂茸(學名:Muntiacus muntjak)為鹿科動物赤麂的茸角。 它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材,有益腎壯陽、調經養血等功效,能夠治療腎陽不足、精血虧虛所致陽痿、早泄、宮冷不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