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詩歌語言的人,所謂“虛涵數意”(manifold meaning),把翻譯能起的作用、難於避 免的毛病、所嚮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 透示出來了。
通過對錢鍾書西詩中譯的少量實踐與零散議論的總結與分析,可以增益對外國詩引入漢語世界後如何處理與固有詩歌傳統關係這一問題的理解,並重新認識舊體譯詩在中國現代的存在形態與藝術價值。
在錢鍾書先生所著《七綴集》中,專門有一篇文章專門談到了中國第一首漢譯英詩歌《人生頌》,講述第一首譯成中文的西洋近代詩——美國郎·費羅的《人生頌》(A Psalm of Life)的翻譯掌故。
其他人也問了
錢鍾書的詩學話語有何實踐性?
錢鍾書是誰?
錢鍾書如何考證出漢譯的第一首英文詩?
錢鍾書如何構建詩學話語體系?
錢鍾書的學術思想是什麼?
中國的詩詞有何特點?
該小組任務是對翻譯的毛澤東詩詞進行修訂或重譯,最後出版單行本。 這個小組成員中,錢鍾書和葉君健主要做翻譯和譯文的潤色工作;袁水拍作為負責人,自然對原作的解釋有最後的發言權;喬冠華雖外交部的工作很忙,但對原作的解釋也起到頗重要的作用。
錢鍾書在小說《圍城》中成功塑造了一批特點鮮明的知識分子,生動地再現當時知識分子的普遍狀態與心態,與他在西南聯大的經歷是有關係的 [9]。 書評家 夏志清 先生認為《圍城》是「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 此後在 西南聯大 、 震旦女子文理學院 、 暨南大學 任教。 1949年任 清華大學 外文系教授,後獲評爲一級教授。 著述. [編輯] 1938年,錢鍾書留居藍田兩年,寫了《談藝錄》的一半。 兩年後回到上海,又寫了《談藝錄》的後一半。 此書於1942年完稿。 《談藝錄》問世後,廣受好評。 文史家 曹聚仁 說:「勝利以後,回到上海,讀了錢鍾書先生的《談藝錄》,才算懂得一點舊詩詞」 [10]。
一九五 年代,錢鍾書率先提出朗法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807-1882)的〈人生頌〉(“A Psalm of Life”)係中譯首見的「英詩」與「西洋詩」之說。 錢氏所指係威妥瑪(Sir Thomas Francis Wade, 1818-1895)與董恂(生卒年不詳)「共譯」者,時在一八六四至一八七二年間。 五十餘年後,沈弘與郭暉兩人撰文推翻錢氏之說,認為英國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1857)所譯米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 的〈論失明〉(“On His Blindness”),才是如今可見最早. 1中譯的英詩,發表於《遐邇貫珍》之中。 錢、沈等人所爭的時序問題,本文無.
2023年9月12日 · 鄭教授把錢鍾書的翻譯理論分為三個時期:「早年的理論涉及到翻譯方法、翻譯技巧、翻譯標準等,其中免譯性、抗譯性、翻譯學的提法均屬首創,譯作『反勝原作』的理念亦在這一時期初顯端倪。 中期的理論主要體現在標榜翻譯的最高理想或曰最高標準即『化境』,同時對譯作『反勝原作』的說法作了進一步的完善。 晚歲的理論涵蓋面則更廣,有對翻譯歷史的評論,有對詩歌翻譯的判斷,有對翻譯策略的探討等等。 」 鄭延國最重視的錢老師譯學理論,是上面引文的「化境說」和「反勝原作論」。 關於「化境說」,錢鍾書這樣解釋: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可以說是「化」。 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得入於「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