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www.gnci.org.hk › testimony › %E9%A6%AE%E6%80%9D%E8%81%B0%E2馮思聰── 關愛創造

    2016年4月7日 · 香港環境保護署工作23年,馮思聰博士眼見社會建設發展迅速,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念物理學出身的他自然而然地從科技方向探索挽救之道,但他認為技術的出發點要有道德的帶領;環保也並不是只關愛花草樹木、昆蟲走獸,或是環境空氣等等,更重要是人本身。 他所提倡的「關愛創造」背後自有一套整全的看法…… 與馮思聰博士從他位於港島中半山的家,一邊談一邊往山下走,在攝氏30度的炎熱天氣下,真的有點辛苦,但他卻是健步如飛。 「我從前在灣仔稅務大樓上班,從這裡走過去,大約下200級樓梯,再經過灣仔街市,便回到公司,大概20分鐘,下班回去約25分鐘,我覺得對健康有好處。 所以雖然星期六日不用上班,或者現在退休了,我還是跑下去,又走上來,保持身體健康。

  2. www.gnci.org.hk › topic › 探索探索

    積極探索 Hole-in-the-Wall為我們帶來兩個重要的啟迪。第一,探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恩賜,只要有合適的工具和機會,我們的探索潛能就可得以發揮。第二,科技帶來的機遇不在於其技術層面的先進程度,而是在於我們如何恰當運用,帶來改變。

  3. www.gnci.org.hk › testimony › 伍煒國專訪伍煒國專訪

    香港:成長歲月 伍煒國博士於1939年在香港出生,少年時代在伊利沙白中學就讀。 當時,很多華人青年對科學有興趣,伍博士自然也不例外,他回憶說:「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同年華人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又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使數學和物理等 ...

  4. e02aafe9-669c-4a5a-976f-2d642f848ff3

  5. www.gnci.org.hk › testimony › %E7%8E%8B%E6%83%A0%E8%8A%AC%E2王惠芬── 燈臺上的光

    王惠芬:燈臺上的光. (明報,2014年1月14日) 「我真的以為香港遍地黃金,只需用樹技挖一下就會找到了……」這「天真」的想法,讓1981年來港的王惠芬笑對老師不友善的譏問:「難道香港有金執?. 」「我覺得社工的使命是哪裡有需要,那裡就有社工的服務 ...

  6. 我很難過,不久,遇見輔導學的碩士課程在香港開辦,便報讀了,開始投身婚姻和家庭輔導……對於夫妻相處,我有三點提醒:第一,遇到問題要及早處理、及早求助。

  7. www.gnci.org.hk › testimony › %E9%BE%94%E7%AB%8B%E4%BA%BA%E2龔立人── 未知死 焉知生

    生命教育在於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但無需將生命教育規範化,因為生命不可約化,不是一套意識型態可壟斷,「什麼都可納入生命教育,沒有評核準則」,而「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按著每個生命的特性來設計」。 「拼著輸來打」 妻子的離世,令龔立人深悟「最愛、最親的人都不在世界了,沒一樣是再輸不起的」,正因如此,他對很多事物都有了不同的看法:是否一定要那麼緊張一樣東西? 他發現原來可放下一些,不那麼執著,人生可以逍遙得多。 就是這種精神,讓人在面對一些自覺無力逆轉的情況,想到要「拼著輸來打」。 他比喻踢足球,敵方陣勢、人數都比自己強,「但拼輸來打,就會不同,在策略上會以持久的氣力來贏人家的技術」,「要想著:已經輸了」,那才會有另一種態度去面對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