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6月28日 · 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在人間,涅槃在人間,一切都以人間為主。 他成佛的目的,就是希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佛陀所展現的這種「人間佛教」的思想,注重入世而非出世、重視利他而非自利。 人間佛教的很多道理是可以應用在現代人的生活中。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或「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慈悲就是憐憫眾生,不捨眾生,而且為了救拔眾生,而無疲無厭,不休不息。 所以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的形相,都是「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的,常施法雨甘露,願為眾生作不請之友。 因此,佛教特別強調「攝受眾生」,「親和眾生」,與「眾生為友」。 其攝受的方法就是一種人際關係學。 佛教就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極富智慧、極有價值的方法和原則。

  2. 2014年11月9日 · 香港時間. 2014年11月09日 (日) Tweet. 宗教的價值在於幫助人類破迷啟悟,離苦得樂。 自國家改革三十六年來,宗教自由政策得以落實,佛教出現蓬勃發展之現象,處處道場林立,猶如雨後春筍;惟因社會普羅大眾一般均以「功利信仰」與「祖先信仰」為主導,是故對真正的佛教多有認識不清或一知半解者,以致形成各種迷信或誤解的現象。 蓋佛教乃導人正信之宗教、覺悟之教育,是故為佛弟子者或佛門中人,實有責任發出正確之言論,導迷向覺,將佛教化世利人的真義,向社會人士說明並介紹。 首先,我們必須要清楚,人為什麼需要宗教、需要信仰? 因為正確的宗教信仰,可以充實人類的心靈、促進人生的美滿,並進而安定社會秩序,有益於社會文明之發展。 所以現代文明國家,在憲法上都有明確的條文規定,公民皆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3. 2015年10月11日 · 佛教的慈悲理念(精神)是奠立在佛教的世界觀——「緣起論」的哲學基礎上的。 「緣起論」就是說,世界萬事萬物都由因(直接原因)緣(間接原因)和合而生,也由因緣散失而滅。 這是佛教解釋人生、社會和宇宙種種現象產生、變化和消亡的基本理論。 從緣起論又推導出「無我」論:就人來說,也是由各種因緣聚會(和合)而生,即生理的、心理的多種成分的組合,並沒有一個真正的、獨立的、永恆不變的自我存在。 既然人不能作為自身的主宰,人生無常,畢竟空無,這就構成了人生痛苦、一切皆苦的價值基礎。 人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有欲望和追求得不到滿足與實現的痛苦。 這就形成人生的一種根本的需要——撫慰痛苦、緩解痛苦、拔除痛苦。 佛教慈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而被凸顯出來。 2. 「同體」論與「平等」論.

  4. 2016年9月18日 · 香港時間. 2016年09月18日 (日) Tweet. 面對人我眾生時,要以寬人律己的心來處世,盡量不要跟眾生去爭名奪利。 有鑑於現時社會人心不安,價值混亂,矛盾紛爭,諍鬥不斷;同時並回應今年為教宗方濟各宣導的「慈悲禧年」,是故筆者倡議,特別呼籲全球各地佛教寺院、道場、團體,宣導每年農曆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定名為「世界慈悲日」,希望透過慈悲日的活動,將觀音菩薩慈悲濟世的精神宣揚開去,成為導正社會、淨化人心的「正能量」。 化戾氣為祥和,重新喚起香港人守望相助、和衷共濟之精神。 一、何謂「慈悲」與「大愛」? 何謂「慈悲」? 「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佛教的重要倫理準則和理想價值觀念,鮮明地體現了佛教的人文精神。 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皆以慈悲為根本。

  5. 2016年8月14日 · 佛弟子用功修行,多在山邊、林下、或水邊、塚邊,靜觀入定,因印度夏季,洪水常常氾濫;佛陀慈悲,為弟子們安全辦道起見,特結制一處聚集修行,渡過夏天,故名「結夏安居」。 由於印度夏天潮濕,是蛇蟲鼠蟻繁殖的季節,為避免蛇蟲的侵害,及防止僧眾,舉足動步時,傷害眾生,故必須禁足,結夏安居。 結夏期間,共有九十日,弟子們聚集一處,同修共勉,互相策勵,則道業易成。 (3) 何謂「僧自恣日」? 結夏九十日的最後一天,僧眾必須舉行自恣,即先自我檢討身、口、意三業,在結夏期中是否犯過? 次請他僧眾舉示對自己修行過程中,在見、聞、疑三事上,是否有所犯? 令於大眾中自我反省及接受僧眾的檢舉,以發露懺悔,改過自新,回復清淨,名「僧自恣」。 所以這一天亦名「僧自恣日」。

  6. 2016年4月3日 · 善生梵語Sivgalaka」,音譯為尸迦羅越」,意譯為善生」;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充滿期許和祝福的名字所謂善生就是身心健康家庭安樂經濟富足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無缺無煩無惱無憂無慮無懼無畏自由自在與人為善自利利他既不辜負此生更為來世修好因緣。 佛陀本在經中,透過上述六種倫常關係告訴世人:如何讓個人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安樂;如何讓家庭更幸福,更美滿;如何讓人際關係更和諧,更融洽。 佛陀更說,能禮敬六方,不論今生或來生,都能獲得善報,並且能往生天界善處。 佛陀開示後,善生遂三歸依,誓持五戒,成為優婆塞(在家弟子)。 「善生」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真善美的生活」、「幸福的生活」。 所以,《善生經》是一部非常值得在家弟子學習的經典。 二、說法因緣.

  7. 2015年2月1日 · 輕生青年居住於新都城一單位,自幼讀書便名列前茅,父母望子成龍供他到英國讀書,在當地華威大學法學畢業後,再在劍橋大學取得法學碩士學位,去年返港入讀港大PCLL兩年課程,預計今年底完成課程。 如今突然自尋死路,嚴重受傷,正在生死邊緣爭扎,實在令人惋惜,令父母痛心。 青少年為何會有輕生之念. 根據心理學家佛洛依德(S. Freud)的分析,自殺這種行為是基於抑鬱的一種「謀殺」行為,是當一個人失去一個他既愛又恨的個體時,由內引發出對個體的侵略性或攻擊性的感覺;若感覺非常強烈,個體便會進行自殺的行為。 他又假設,人類自殺行為是因為人類有「死亡的本能」(Death instinct),這是一種由內而發的本能,會引致個人進行自殺的行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