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CSL 相關

    廣告
  2. 新客戶上台享有高達6個月月費回贈,立即查看最新上台「網店限定」優惠. 多款至潮旗艦手機 csl網站一Click即買 上台更享免費送貨

搜尋結果

  1. 2021年2月2日 · 明報 > 新聞 > 港聞. 星級作文:想想別人5**範例. [2021.02.02] 發表 推文.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學生示範 李安盈.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2019文憑試考生) 今天,我依舊經過那絕望的小巷。 在學校溫習至晚上的我獨自回家,在燈火通照的大街中,我下意識的望向旁邊那漆黑的小巷—— 一條連燈火都嫌棄的小巷。 幾個灰褐色的帳篷。 偶爾一兩個身影浮現,走過,又回歸至黑暗中。 沒有人對此作出行動、沒有人好奇,因為裏面住的是地下的窮人。 我心裏一酸,卻控制不了誠實的身體。 於是,我跟其他人一樣,只是路過的人。 對,僅是路過。 「咔嚓」我打開鐵閘,家中一股玫瑰芬芳奔湧而來。 那是小花園傳來的,看來家中又添上一批香味了。

  2. 2017年11月21日 · 1. 同分下作為tie-breaker (平分決勝):收生時如遇上DSE或入學分數相同的申請人,院校或學系可能會參考SLP了解申請人的性格、經歷,決定誰更適合入讀該課程. 2. 報讀指定課程:要評定申請人是否適合入讀課程,單看成績未必足夠,故部分院校或課程如社工、護理學等會透過SLP了解申請人. ˙內容忌片面 宜展現個人特質. SLP分為兩部分,前部分為記錄資料,包括3年高中的校內成績、課外活動等;後部分自述屬於「質性」 (qualitative)內容。 冼雅琳指出,同學寫自述文章很多時只列舉自己曾參與的活動,沒有深刻描述活動帶來的具體影響,「學生 (寫自述文章時)應盡量顯示個人的獨特性,以令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如: 1.

  3. 2015年10月2日 · 5**寫作﹕「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 」看處世態度。. 【明報專訊】我們的人生有着各種際遇,但經過各種跌碰磨練後,卻漸漸聽到「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這句話。. 不爭第一,以免爭個焦頭爛額;也不做最後,以免落後於人。. 於隊伍的中游來回移動,為 ...

  4. 2021年6月29日 · 有酬徵稿. 明報 > 新聞 > 港聞. 高中中文科納20文言篇章 學中華文化. [2021.06.29] 發表 推文. 【明報專訊】9月起中四學生將修讀課程改革後的中文科,教育局早前公布2024年中學文應試 (DSE)取消聆聽、說話卷。 當局昨日公布68頁的新課程指引,列出20篇文言作品「建議篇章」名單,稱教師可善用「建議篇章」規劃課程,其中12篇是現時DSE指定範文,其餘新增的8篇包括《曹劌論戰》、《陳情表》、《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 教局公布68頁新課程指引. 教協理事、資深中文科教師張珉聰稱,教育局過往提供數百篇「建議篇章」,可謂包羅萬有,教師從中選取作校本教材,今次不同之處是有較明確的20篇範圍。

  5. 2019年8月14日 · 詳情. 國民黨派員晤劉結一 盼恢復自由行. 【明報專訊】受到兩岸局勢緊張、大陸暫停赴台自由行的影響,台灣觀光相關產業備受衝擊。 國民黨昨日表示,黨主席吳敦義因陸續接獲旅館、旅遊等... 詳情. 內地推新負面清單 服務業大開放. 【明報專訊】內地國務院辦公廳12日印發《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今年9月底前將公布實施《優化營商環... 詳情. 十一真是香港大限? 國際輿論現在似乎比北京和香港更加急於為香港的亂局找到可能的結局,於是「如何收場」成了不少海外傳媒的常用標題。 不過,似乎眾多專家學者都找不到一... 詳情. 撤離不足一周 華調查船重返與越對峙海域.

  6. 2021年9月17日 · 目錄. 明報 > 新聞 > 港聞. 閱讀篇章:睹物思人,託物寓興——林文月〈白髮與臍帶〉. [2021.09.17] 發表 推文.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 文章結構. 林文月〈白髮與臍帶〉一文結合敘事、描寫、抒情和說理,先寫當下因害怕勾起喪母之痛而不敢清理抽屜,進而追述往事,逐步揭示潛藏於內心隱密的傷痛,再敘述解開心結、自我療癒的心路歷程,最終洞悉生命傳承的意義,不再沉溺於悲傷之中。 本文情理兼備、波瀾起伏,觸動人心,令讀者與作者同悲同喜。 →起∕害怕逃避:記述作者不敢清理抽屜裏藏在深處的白髮和臍帶,突顯喪母之身心痛苦。 (表) →承∕追憶往事:記述作者發現白髮與臍帶的情境,突顯母親對子女的珍視疼愛,抒發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以及喪母之哀痛。

  7. 2016年11月3日 · 昔日新聞. 明報 > 新聞 > 港聞. 實戰錦囊:「影響」題 先概念化後分析. [2016.11.03] 發表 推文. (插畫:謝偉豪) 【明報專訊】淇老師: 通識公開考試常問「影響」,相對比較題、問可行性、成效之類的題型,影響題較易掌握。 同學需要利用資料或就個人所知分析某些現象、問題、行為或措施帶來的影響。 常見提問用語包括:「指出及解釋/闡述/討論……可能帶來的影響/問題」、「可能帶來什麼影響」、「引致那些問題」等。 小通: 明明我上次測驗有用資料及就我所知列出多項影響,但為何仍得不到高分? 淇老師: 這是不少考生常犯的錯誤。 通識考評著重考生的闡述及論證能力,而非列舉論點。 同學切忌重量不重質地盲目列舉影響,論點愈多也不一定愈高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