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無線充電 ,又稱作 感應充電 、 非接觸式感應充電 ,是利用 近場 感應,也就是 電感耦合 ,由供電裝置( 充電器 )將能量傳送至用電的裝置,該裝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對 電池 充電,並同時供其本身運作之用。 基本上由於充電器與用電裝置之間以電感耦合傳送能量,兩者之間不需使用 電線 連接,因此充電器及用電的裝置都可以做到無導電接點外露。 那樣就比有線充電更為方便。 歷史 [ 編輯] 尼古拉·特斯拉 認為可以用 特斯拉線圈 實現無線供電。 但實驗沒有成功。 1978年,美國發明家約翰·喬治·博格爾開始嘗試給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 [1] 1989年,日本八電子提出了與 WiTricity 的磁耦合諧振原理完全相同的電路。 [2]

  2. 無線充電 ,又稱作 感應充電 、 非接觸式感應充電 ,是利用 近場 感應,也就是 電感耦合 ,由供電設備( 充電器 )將能量傳送至用電的裝置,該裝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對 電池 充電,並同時供其本身運作之用。 基本上由於充電器與用電裝置之間以電感耦合傳送能量,兩者之間不需使用 電線 連接,因此充電器及用電的裝置都可以做到無導電接點外露。 那樣就比有線充電更為方便。 歷史. 尼古拉·特斯拉 認為可以用 特斯拉線圈 實現無線供電。 但實驗沒有成功。 1978年,美國發明家約翰·喬治·博格爾開始嘗試給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 [1] 1989年,日本八電子提出了與 WiTricity 的磁耦合諧振原理完全相同的電路。 [2] 1993年,日本大福公司實現了世界上第一起非接觸式供電和輸送系統 [3] 。

  3. 无线充电 ,又称作 感应充电 、 非接触式感应充电 ,是利用 近场 感应,也就是 电感耦合 ,由供电设备( 充电器 )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 电池 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 基本上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电感耦合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需使用 电线 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 那样就比有线充电更为方便。 历史 [ 编辑] 尼古拉·特斯拉 认为可以用 特斯拉线圈 实现无线供电。 但实验没有成功。 1978年,美国发明家约翰·乔治·博格尔开始尝试给电动汽车进行无线充电。 [1] 1989年,日本八电子提出了与 WiTricity 的磁耦合谐振原理完全相同的电路。 [2]

  4. Qi (發音與命名來自中文字「气」),是一種由 無線充電聯盟 (英語: 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縮寫WPC [2] )所制定的短距離(40mm, 1.6英吋 [3] )低功率無線感應式電力傳輸的互連標準主要目的是提供行動電話手機與其他攜帶型電子設備便利與通用的無線充電。 無線充電聯盟於2008年12月17日由,ConvenientPower Limited、Fulton Innovation LLC、 羅技公司 、 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 、 奧林巴斯株式會社 、 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 、 三洋電機株式會社 、深圳桑菲消費通信有限公司及 德州儀器公司 (依英文字母序)共9家公司創立,以制定所有電子設備都能相容的無線低功率充電國際標準為使命。

    • 2008年,​14年前
    • 活跃
    • 1.2.4, 2008年1月28日,​15年前
    • 2008年,​14年前
  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無線供電的方法與類型. 無線供電 , 無線能量傳輸 或稱 無線電力傳輸 是一種不經由電導體將電力能量從發電裝置或供電端轉送到電力接收裝置的技術。 無線能量傳送是一個通稱,當中可使用多種不同技術達成,包括電場、磁場及電磁波。 發射器把電能轉換成相對應場的能量狀態,傳輸經過一空間後由一個或多個接收器接收並轉換回為電能。 無線能量傳輸技術分為兩種類別:非輻射與輻射。 非輻射技術在 線圈 之間以 電感耦合 ,能量透過磁場傳送。 應用例子有 電動牙刷 充電、RFID及 智慧卡 、 心律調節器 、電動車充電器、 JR磁浮 的車上供電 [1] 。 現在發展焦點是為 行動電話 等 無線充電 技術。

  6. Qi (發音與命名來自中文字」),是一種由 無線充電聯盟 (英語: 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縮寫WPC [2] )所制定的短距離(40mm, 1.6英吋 [3] )低功率無線感應式電力傳輸的互連標準,主要目的是提供流動電話手機與其他攜帶型電子裝置便利與通用的無線充電。.

  7. 無線充電網絡Wireless charging network),指的是一個由無線充電器閘道器與雲端伺服器共同構成的網絡。 該中文用詞最早來自 宏達國際電子 (HTC)在 2014 年底所提出的無線充電網絡計劃。 該計劃曾得到中華民國經濟部技術處的支持 [1] ,從 2016/02 起亦陸續有媒體報導 [2] 。 其詳細的內容則首見於2016年5月在 關鍵評論網 上刊登的一篇文章:《這次我們要用無線充電、物聯網和大數據打造一套改變未來的生態體系》 [3] 。 參考資料 [ 編輯] ^ 核定清單,經濟部技術處. [2017-01-21]. (原始內容 存檔 於2017-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