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矩震级 (英語: moment magnitude scale ,缩写: MMS ;记作 MW 、 Mw ),台湾称 地震矩規模 ,是記錄地震強度的標度。 1977年由 美國 加州理工學院 地震學 家 金森博雄 教授制定。 計算公式為: ,其中 為 地震矩 [1] 。 由公式可以看出,矩震級每增加一級需要 倍的 能量 ,也就是31.6倍能量。 公式中使用的常數是為了使此標度與其他地震近震震級(如 里氏地震规模 )的數值相似。 矩震級的優點在於它不會像近震震級那樣容易飽和。 亦即,大於某震級的所有地震之數值都相同的情況不會發生。 另外,此標度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有較直接的聯繫。 因此,矩震級已經取代近震震級成為世界地震學家估算大規模地震時最常用的標度。

  2. 地震規模 (英語: moment magnitude scale ,縮寫: MMS ;記作 MW 、 Mw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稱 矩震級 ,是記錄地震強度的標度。 1977年由 美國 加州理工學院 地震學 家 金森博雄 教授制定。 計算公式為: ,其中 為 地震 [1] 。 由公式可以看出,矩震級每增加一級需要 倍的 能量 ,也就是31.6倍能量。 公式中使用的常數是為了使此標度與其他地震近震震級(如 里氏地震規模 )的數值相似。 矩震級的優點在於它不會像近震震級那樣容易飽和。 亦即,大於某震級的所有地震之數值都相同的情況不會發生。 另外,此標度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有較直接的聯繫。 因此,矩震級已經取代近震震級成為世界地震學家估算大規模地震時最常用的標度。

  3. 其他人也問了

  4. 臺灣正體. 芮氏地震規模 (英語: Richter magnitude scale ,中國大陸稱 里氏震級 ,港澳稱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是一種表示 地震 規模大小的標度,由 芮克特 在1935年發明。 他後來改進出了 近震規模 。 它是由觀測點處 地震儀 所記錄到的 地震波 最大 振幅 的 常用對數 演算而來。 規模定義在距離震央100公里處之觀測點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為1 微米 (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最高精度)的地震作為芮氏0地震,如果距震央100公里處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為10 微米 (0.01毫米)為1,100微米(0.1毫米)為芮氏2,1000微米(1毫米)為芮氏3,10000微米(1厘米)為芮氏4,如此類推。

  5. 矩震級是記錄地震強度的標度矩震級能提供比黎克特制地震震級更精確的計算尤其對大型地震作出極精準的計算這是因為矩震級的概念源自物理學中的力矩矩震級以力矩的原理找出地震大小斷層移動的幅度以及其釋放出來的能量因此精確度比黎克特

  6. 里氏震级 (英語: Richter magnitude scale ,港澳称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台湾称 芮氏地震規模 ),是一種表示 地震 規模大小的標度,由 里克特 在1935年发明。 他后来改进出了 近震震級 。 它是由觀測点处 地震儀 所記錄到的 地震波 最大 振幅 的 常用對數 演算而來。 震級定義在距離震央100公里處之觀測點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為1 微米 (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最高精度)的地震作為里氏0地震,如果距震央100公里處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為10 微米 (0.01毫米)為1,100微米(0.1毫米)為里氏2,1000微米(1毫米)為里氏3,10000微米(1厘米)為里氏4,如此類推。

    • 里氏震级/近震震级/地方性震级
    • 芮氏地震規模
    •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震矩 是 地震學 家用來表示 地震 所釋放出之 能量 的數量,定義為: ,. 其中: 為斷層物質之剛性系數 (rigidity 或 shear modulus),一般為 30x10 9 帕斯卡 。. 為斷層之平均滑動量 (位移)。. 為斷層面積。. 地震矩 通常根據可獲取之資料而 ...

  8. 由於地震以 地震波 形式輻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震源譜的拐角頻率周圍因此能量震級比 矩震級 更適合用於描述地震的潛在破壞性 [2] 。 由於能量震級是振動破壞潛勢的更好的估計值因此需研製在發震時刻後短時測定出能量震級的適於實施快速反應系統的程序 [3] 。 能量震級已被多位學者和多個地震監測機構運用。 如 美國地質勘探局 國家地震信息中心會在地震輻射能量速報網頁上,特別通過示例解釋所提供參數中每一個符號的含義,如地震的地理區域、日期和發震時刻、震中經緯度、能量震級、輻射能量、使用的台站數、使用的震源機制類型、震源深度和由合成寬帶位移波形得到的雙力偶震源機制節面 [6] 。 再如 中國 學者馮浩的地震目錄 [7] 。 參考來源 [ 編輯] ^ 萬永革. 《地震学导论》. 2016: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