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花地瑪堂區 (葡萄牙語: Freguesia de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 )是 澳門 七堂區及 澳門半島 五堂區之一。 位於 澳門半島 最北面,又稱 澳門北區 ,位於 聖安多尼堂區 和 望德堂區 的東北面,是澳門半島五個堂區中面積第二大的堂區,僅次於 大堂區 。 本堂區的土地大部分由 填海 所得。 面積達3.2平方公里(佔澳門半島34.4%) [1] ,人口約246,600(佔全澳門人口37.8%,目前為澳門最高人口堂區。 ) [2] , 人口密度 約68,500人每平方公里(澳門第二高人口密度堂區,僅次於聖安多尼堂區)。 花地瑪堂區原來為農地,於1970年代開始發展成住宅及工業區。 歷史.

  2. 花地玛堂区 (葡萄牙语: Freguesia de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 )是 澳门 七堂区及 澳门半岛 五堂区之一。 位于 澳门半岛 最北面,又称 澳门北区 ,位于 圣安多尼堂区 和 望德堂区 的东北面,是澳门半岛五个堂区中面积第二大的堂区,仅次于 大堂区 。 本堂区的土地大部分由 填海 所得。 面积达3.2平方公里(占澳门半岛34.4%) [1] ,人口约246,600(占全澳门人口37.8%,目前为澳门最高人口堂区。 ) [2] , 人口密度 约68,500人每平方公里(澳门第二高人口密度堂区,仅次于圣安多尼堂区)。 花地玛堂区原来为农地,于1970年代开始发展成住宅及工业区。 历史 [ 编辑]

  3. 花地瑪 (葡萄牙語: Fátima )是位於 葡萄牙 中部的城鎮,為 聖塔倫區 城市 歐倫 下屬的 行政堂區 之一,距離 首都 里斯本 以北123公里、第二大城市 波圖 以南187公里。 人口至2011年止為11,596人 [1] 。 此地在1917年發生 圣母玛利亚 顯現的 事蹟 ,因此成為 天主教 著名的 朝聖地 。 歷史. 花地瑪是阿拉伯名字「 فاطمة ‎」的譯音。 這城市名字根源自 伊斯蘭教 穆罕默德 先知的小女兒花地瑪(Fatima bint Muhammad)。 花地瑪·穆罕默德 深受 回教徒 的景仰,令後世很多回教徒都以「花地瑪」來作為自己女兒的名字。 12世紀,被回教 摩爾人 佔領的 葡萄牙 亦有一位穆斯林公主被賦予同一名字。

  4. 其他人也問了

  5. 花地瑪聖母堂區 是一個 海島 堂區,服務的範圍為長洲全島。 堂區歷史. 聖堂內的耶穌聖心像. 1946年至1952年,廖錫光神父負責 赤柱 、長洲及 大澳 牧民工作,陸之樂神父任職副本堂。 1952年建立初期名為法地瑪聖母堂。 10月13日,戴副主教主持本堂第一所聖堂啟用儀式,陸之樂神父為首位主任司鐸。 1954年,易名為聖母法地瑪小堂,附屬長洲堂區。 1955年至1959年,再度易名為法地瑪聖母堂。 1959年4月, 教廷 駐華公使高理耀主教訪。 1961年11月13日, 白英奇 主教 主持啟用新聖堂。 1965年,成為獨立堂區。 1971年5月,成立教友傳教會 (堂區議會的前身)。 1960年至1979年,三度易名為花地瑪聖母堂。 1979年7月,花地瑪聖母堂升格成為堂區。

  6. 花地瑪堂區葡語Freguesia de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英語:Our Lady Fatima Parish)位於 澳門半島 最北面截止至2022年9月面積為3.2平方公里是澳門半島五個堂區中面積第二大的堂區本堂區的土地大部分由填海所得花地瑪堂區包括 青洲 、台山、馬場、 黑沙環 、望廈、 筷子基 等地,大部分土地均為填海所得,仍在繼續進行大規模的填海拓地工程。 [1] . 南面以 美副將大馬路 與 聖安多尼堂區 和 望德堂區 相鄰,平民房屋也集中於此。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 澳門 經濟起飛 ,本區也迅速發展成為 新興工業區 ,主要行業有紡織、製衣、塑料、玩具、皮革、電子、電力等。 據1989年編,全澳41%的工業場所均集中於此區。 中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