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12日 · 第四莊子的人生觀人生觀其實是由命運觀決定的你有什麼樣的命運觀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觀莊子的命運觀有一句話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說你無法對抗命運你只能順應自然順應命運

  2. 2018年10月17日 · 莊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恰恰是擺脫那些路徑依賴擺脫環境的束縛掙開那些人性的枷鎖脫離人世間的所有對靈魂的羈絆如他的逍遙遊中的鯤鵬一般扶搖直上九萬里最後走向無所待的逍遙的境界莊子是追求逍遙境界的思想家他的理想不是君子不是賢人更不是帝王哪怕是上古的帝王也不在他的眼裡。 他的理想是高蹈於逍遙之境,超越我執之境,超越功利,達到審美之境、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至人、神人和聖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莊子是超越了整個時代,他是站在雲端的智者,是俯瞰眾生的至人,是追求無所待終極逍遙的探索者和布道者。 莊子的《逍遙遊》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其實就是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最後放棄對風的依賴,完成生命主體的自由,完成靈魂復歸的過程。

  3. A. 莊子厭惡人間世務否定世俗道德他清高孤傲視顯貴的宰相之位如腐鼠輕視堯舜之功業認為在亂世之中應不求聞達潛隱於人世隱居山林與時俱化返歸萬物本然狀態才能避禍以保存自己生命的本真才是最重要的進而追求的高遠境界莊子認為名利巧智會破壞人的自然之性使人失去天真更會招致禍患所謂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故提倡斷絕一切物欲巧智保持自己的本來天性養神全精超越本能的存在以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最高境界。 莊子認為若要體悟不可聞、不可見、不可言的大道,就需要無思無慮、忘形、忘利、忘心,才能體悟得到。 他認為宇宙萬物皆有生死,生死只是一種形相上的變化,故人死不用太過悲傷。 他視死生如旦暮,存亡為物化,看破生死,超越生死,與造化相遊。

  4. 其他人也問了

  5. 莊子將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分為四等至人真人神人聖人。 至人無己。 至人在人生境界上體現出無我的旨趣,《莊子·田子方進一步解釋到:「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 「至善」、「至美」又具體體現在「逍遙」、「苟簡」、「不貸」三個方面。 莊子說:「以游逍遙之虛,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 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 真人無為。 莊子認為老子、關尹子是古時候的真人,真人「不以人助天」,「以天待之,不以人入天」。 如果說「至人」超越了「我」這個概念,則「真人」超越的是「人」這個概念。 以天的角度從事,沒有所謂的親,沒有所謂的疏。 行為舉止完全符合純粹的客觀依據,真人是「能體純素」的人,是純粹的、樸素的,先做到真人,才能得出真知。

  6. 為中國 戰國 中期著名 思想家 、 哲學家 、 文學家 , 道家 學派代表人物, 老子 思想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西元742年, 唐玄宗 天寶 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 莊子 》為 南華經 [2] ,在 四庫全書 之中歸類為 子部 道家類。 宋徽宗 時,追封為「微妙元通真君」。 生平經歷 [ 編輯] 名號 [ 編輯] 司馬遷 《 史記 ·老莊申韓列傳》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

  7. 莊子的思想之所以千古傳誦,就在於他獨特的生死觀及無比深刻的人生體驗,對人的生死問題,提出鞭闢入裡的見解,對現今功利主義掛帥人心空洞生活浮華的社會裡,更具有釐清價值觀與啟發生命智慧的現時代意義關鍵字:莊子生死生死觀物化死生如一. 壹、前言. 人自呱呱落地起,就無法逃出死亡的藩籬,每個人從孩提時就曾思索許多深刻的問題,例如: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生命的意義又是為何?古今中外的哲人在的問題上,都提出許多精闢的見解

  8. 2021年4月21日 · Wikimedia Commons.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聰明是什麼是考試總能拿高分金榜題名? 還是在某個領域學有專精,出類拔萃? 然而,這樣的「聰明」,也僅能在某個圈圈內獨占鰲頭,跨出圈外,便只能跌落神壇。 所以《莊子》告訴我們,人是有限制的存在,尤其是對世間萬物的知識,我們只能依照自己的立場進行判斷,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 當然,說人的認知能力有限制並不是一種悲觀主義,更不是唱衰人類在宇宙之中的價值。 相反的,《莊子》藉由這項限制要提醒我們:「 知道自己的能力是有限制的 ,所以不能狂妄自大,以為自己所向披靡。 」所以,我們要學習正視自己的侷限,才能進一步認知自身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