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英語: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簡稱 臺大醫學院 (NTUCM),為 國立臺灣大學 的一座學院。. 其前身可上溯設立於1897年 臺北病院 內的「 醫學講習所 」,該所亦是臺灣最早設立的一所具備現代 醫學教育 的醫學單位。. 其原 ...

  2.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英语: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简称台大医学院(NTUCM),为国立台湾大学的一座学院。其前身可上溯设立于1897年台北病院内的“医学讲习所”,该所亦是台湾最早设立的一所具备现代医学教育的医学单位。

  3. 其他人也問了

    • 概觀
    • 基本介紹
    • 院區概況
    • 歷史發展
    • 歷任院長
    • 發展前景
    • 學術研究
    • 教學發展
    • 學生活動

    台灣大學醫學院坐落於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與仁愛路的交口。醫學系是台灣醫學教育史上最悠久的學系,歷經多次改名及擴大規模,於1936 年正式成立。

    •中文名稱:台灣大學醫學院

    •地理位置:台北市中正區

    •成立時間:1936 年

    •院長:楊泮池

    由於歷經百年,故校舍建築經多次改建與變遷。目前院區內,存有三個不同時期的建築物,分別為日據時代的二號館,藥學館及藥理館;二次大戰後的藥理實驗室、聯合教學館、圓形教室以及男二與女六宿舍;最後為整建後的建築物基礎醫學大樓及診斷治療大樓等。不同時期的建築各展現其不同的特色及風貌。

    1971 年始奉教育部命令,將醫科更名為醫學系。 2000 年 12 月正式成立醫學系辦公室,負責醫學系的系務、招生、學生事務及教學協調,強化對學生的照顧,並協助醫學教育改革的持續推展。

    杜聰明

    第一任暨第三任院長杜聰明( 1945.12-1947.3 ; 1948.7-1953.7 ) 1922年京都帝國大學授與醫學博士,是日本帝大首次得到醫學博士的外籍人士,亦首開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時人以“北有杜聰明”來稱頌這位青年俊彥。於1922年10月,自京都返台任醫事教授,是台灣蛇毒、鴉片癮者的統計及中藥研究的權威。 台灣光復後,杜博士兩度受聘為台大醫學院院長,在台灣大學增設藥學系及牙醫學系,以培養醫藥人才貢獻卓著。秉著其一貫精神,以“藥學至上,研究第一”的態度專心致力醫學教育工作,擬定台灣醫學教育制度,並認為學人應抱有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求知精神。對學生除採取嚴格管理外,更極力愛護,儘量與學生接觸,聽取意見,給予幫助。 在師資延聘方面,儘量留用優秀的教授,並創設慰靈公祭表示對遺體捐贈者的追悼及感謝。杜博士對醫界有深厚的期望,希望醫界同仁以醫學的學習為快樂,認識史懷哲 先生主張的“生命之畏敬,生命之尊嚴”,對任何生命都要敬重,不管貧富、地位高低及送禮之有無,以同樣的仁心,盡其所能來治療其病苦,對醫學的研究以真摯的治學態度,發揮專長來促進醫學之進步及增進人類之健康。

    嚴智鐘

    第二任院長嚴智鐘( 1947.4-1948.6 ) 1915年日本東京帝大醫學士畢業,曾任北京傳染病院院長,軍政部軍醫校校長,於1947年起任台大醫學院細菌學科教授,同年接任醫學院院長,其任內醫科定為六年制,並增設生理學科研究所及病理研究所。

    魏火曜

    第四任院長魏火曜( 1953.8-1972.7 ) 1942年榮獲東京帝大醫學博士學位,1953年繼杜聰明接掌台大醫學院。在職19年間,台灣醫學教育由全然襲自日制開始脫胎換骨,大力培植人才,以美援聘外籍顧問協助革新,並選送教授赴美進修,積極改善教學設備,提升教學質量。 為因應醫療人才人力的貧乏,陸續增設護理、醫事技術、復健醫學等科系,並著手進行各科系研究室興建,設立八個研究所、三個博士班。為了提高臨床醫師的水平,及爭取國內醫界在國際舞台上的學術地位,首創小兒科醫學會,並於醫學會任內以理事長身份,力薦當局引進小兒麻痹沙賓疫苗。由於從臨床到學術成績卓然,於1968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2年卸下院長職務後,轉任台灣大學教務長7年余,致力校務現代化,直至1979年退休。由於其任內的努力,使國內醫學教育從萌芽到茁壯,由殖民過渡到本土化,奠定了基礎醫學的根基,確立了臨床制度的完整,並一手推動醫療相關公益事業。

    該院至今已走過百年歷史,在島內醫學教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醫學教育為百年大計,時值醫學知識之急速爆漲與累積,該院師生除傳承優良傳統外,更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病患為中心”進行疾病的診療,養成團隊合作習慣、具備研究創新能力,以符合新世紀與新環境的需求。

    未來該院將續推動全人教育,提振醫學人文精神,期醫者在醫學教育革新與人文精神推展下一代比一代優秀。

    在學術研究方面,該院學術研究憑藉前輩的努力與耕耘,至今累積了豐碩的成果,並在台灣學術研究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且於醫學研究領域獨占鰲頭。

    而為了更上層樓,及提升整個醫學研究水平,該院於1996年配合校研發會正式成立研究發展室,整合併有效運用醫學院、附設醫院及公衛學院之研究環境;利用有限經費集中購置精密儀器、改進學術研究相關制度、依重點發展需要,成立跨領域、整合性之群體研究計畫,並統籌辦理醫學校區學術研究相關之行政事務。

    1. 培養醫師人才,授予現代之醫學知識與觀念,以改進人類健康。

    2. 培養醫學專才及科學家,使之成為醫學及衛生科學師資及研究者。

    重視社團活動是台大的一項優良傳統,該院秉持這樣的傳統,自日治時代起師生即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光復後,各項社團活動亦非常踴躍,提供學生一個舒展身心、運動交流、提升人才素養及一探藝術殿堂奧妙的捷徑。

    除了以各系所為主的各系學會、研究生互助會外,該院學生社會服務性社團(學生社會服務團、漁服醫療服務隊等),亦為一個常態性社團,每年寒暑假的醫療服務成為該團的活動之一。傳統醫學研究社則以建立完整的針灸治療評估,並能服務礦區山地的鄉民,成績卓著。

    在藝文社團方面,主要包音樂演出活動為主的杏林弦樂團、合唱團;醫學院自然保育社、繪畫與美學的綠野社、杏林浪漫搖滾社、強調人文精神的文學創作社,以及以攝影為主的醫影社。

    此外,在宗教勵志社團方面包括晨曦佛學社(醫法分部)及醫心社。體育社團方面包括足球隊、桌球隊、網球社、田徑隊、合氣道社、籃球社、棒球社、羽毛球社、橄欖球隊等等。

    該院學生在上述多彩多姿的社團生活中,為平日沉重的課業增添不少色彩,透過這些社團活動,不僅找到自我,同時也觸及另一種醫學教育面,身心所感受,皆是醫學教育本質對生命的一種理想與期許。

    該院與學生相關事務,諸如課外活動,各項獎學金申請案及學生生活輔導等皆由學生事務分處負責執行與協調。

  4. 2020年7月6日 · 臺灣第一座官設醫院──臺大醫院的前世今生. 日治時代臺灣的醫療制度的建立 第一代臺北醫院的興建 第二代台北醫院的改建. 日本領有臺灣以後,由於臺灣的衛生環境不佳,臺灣素來有瘴癘之島之稱,氣候炎熱、蚊蟲疾病叢生,許多日本人死於黑死病(鼠疫)、虎列拉(霍亂)、窒扶私(傷寒) 等風土病。 而 1895(明治 28)年,臺灣割讓給日本,與此同時,日本國內也正在經壢西化及近代化的進程,因此有許多制度與試驗是日本與臺灣互相的影響下產生。 1900(明治 33)年,臺灣總督府延續日本國內的法律,制定了《污物掃除法》及《污物掃除法施行細則》,為近代以來國家對污物掃除、流行病防疫、衛生觀念發展定調。 同年,亦頒佈了《臺灣污物掃除規則》及《臺灣污物掃除法施行細則》,內容承接了日本本國的衛生觀念。

  5. 2023年4月27日 · 中文名. 台灣大學醫學院. 成立時間. 1936年. 地理位置. 台北市中正區. 院 長. 楊泮池. 建築物. 基礎醫學大樓及診斷治療大樓. 目錄. 1 院區概況. 2 歷史發展. 3 歷任院長. 杜聰明. 嚴智鍾. 魏火曜. 李鎮源. 彭明聰. 楊思標. 楊照雄. 黃伯超. 陳維昭. 謝貴雄. 謝博生. 陳定信. 楊泮池. 4 發展前景. 5 學術研究. 6 教學發展. 7 學生活動. 院區概況. 由於歷經百年,故校舍建築經多次改建與變遷。 院區內,存有三個不同時期的建築物,分別為日據時代的二號館,藥學館及藥理館;二次大戰後的藥理實驗室、聯合教學館、圓形教室以及男二與女六宿舍;最後為整建後的建築物基礎醫學大樓及診斷治療大樓等。

  6. 109學年度 (71屆)全校運動會醫學院教職員組. 臺大醫學院108學年度員工登山健行活動. 108學年度 (70屆)全校運動會醫學院教職員組. 2019醫學校區心樂活職涯講座. 108學年度醫學校區新生入學典禮. 醫學院學生社會服務團2019暑期醫療服務隊. 更多校園活動.

  7. 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 › cyberfair2007 › class509台大醫院歷史沿革

    大日本臺灣病院創院之初 濱野昇 出任院長,並從 日本 選派10名醫師、9名藥劑師、20名護士來 臺 工作。 18964月 年台灣病院因為改隸台北縣管轄,因此改稱為「台北病院」,一樣在大稻埕千秋街。 在 1897 年 5 月台灣總督府醫院官制公布,台北病院改稱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 1898 年 7 月醫院遷移。 這次從大稻埕的千秋街搬到台北城內的明石町,也就是現在常德街 1 號的臨新公園 ,當時的醫院為木造院舍。 1912 年因木造院舍 受白蟻侵害嚴重,於是由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改建成目前大家所看到的紅色磚造院舍。 1938 年由於官制修改,台北醫院正式併入台北帝大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