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一般大家認定的「背痛」,骨科醫師稱為 上背痛 ,範圍是胸椎第一節至第十二節;而「 腰痛 」骨科醫師稱為 下背痛 (英語:Low Back Pain),範圍是腰椎第一節至腰椎第五節。 為什麼腰酸背痛? 引起 腰酸背痛 的原因有很多,多數的 腰痛 、 背痛 多為 機械性病因 引起,但由於脊椎周圍的組織與臟器相當多,有時可能是多重病因引起,也可能會出現轉移,除了臨床檢查有時可能需要透過X光、超音波、核磁共振等確診病因。 腰痛、背痛病因可分為3類. 結構問題97% 由動作引發的疼痛. 多數的腰痛、背痛屬於這類,包含 骨骼、肌肉、神經異常 等,醫學上又稱機械性疼痛。 特色是動作或姿勢後產生疼痛,例如搬重物閃到,致使肌肉拉傷導致的腰痛。 發炎問題1~2% 由感染、發炎、免疫系統引發的疼痛.

  2. 2024年1月5日 · 腰痛原因很多,除了最常見的肌肉拉傷或發炎外,也可能是腎臟病、椎間盤突出等問題,而且不同的疼痛位置與法,也反映出不同的病症與病情,究竟腰痛該看哪一科? 《Hello醫師》為您解析腰痛位置與原因,並介紹7大舒緩腰痛的方法與注意事項。 腰痛怎麼辦? 腰痛位置與原因解析. 腰痛原因1.肌肉或神經問題. 有一大部分人是因久坐、久站、長期坐、站姿不良、肌肉用力不當或核心肌群無力,導致腰部肌群發炎疼痛。 疼痛位置因人而異,但範圍通常較大,而且有時會因肌肉代償(主要支撐的肌肉無力,由周圍肌肉幫忙出力),造成臀部、腿部、上背部甚至頸部肌肉不適。 建議赴醫院復健科做X光或超音波等檢查,確認是肌肉或神經問題造成的腰痛,再依據醫師指示,接受藥物或復健治療。

  3. 1. 舒緩疼痛. 無論是急性或慢性腰背痛症治療的目標首先是舒緩痛楚以遏此因而引發的肌肉痙癴反應。 在此階段我們會適當地使用電療、超聲波治療、 針法、冰敷/熱敷等以減輕疼痛和控制炎症。 2. 恢復正常的關節機理. 脊醫會根據檢查結果,矯正錯位的脊椎關節,即直接向個別關節施以高速而窄幅的力度。

  4. 2023年9月20日 · 下背痛泛指身體後方位置腰部附近至臀部上方區域發出的疼痛其實就等於大家常說的腰痛」。 下背痛腰痛十分普遍有些人經過推拿休息過一陣子就自然康復有些人的下背痛卻總是陰魂不散事實上下背痛的成因多元根據發生時間長短可以再細分為急性下背痛」、「慢性下背痛」。 急性下背痛: 根據豐榮醫院的衛教資訊,發作3個月以內的下背痛屬於急性,常見原因為姿勢不良、背部拉傷、外傷骨折脫位、肌肉筋膜症候群、骨髓炎、椎間盤炎等。 慢性下背痛: 持續3個月以上的下背痛為慢性下背痛,常見原因包括骨關節炎、椎間盤突出、脊椎退化、骨質疏鬆症、腫瘤等。 若是根據下背痛的成因分類,則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機械性下背痛: 下背痛種類的大宗,通常因過度活動、姿勢不良、搬運重物,腰背受力過大,導致肌肉、韌帶拉傷造成。

  5. 下背痛有兩種機械性發炎性. 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翁孟玉醫師指出腰酸背痛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大概每個人都曾經在工作後久坐後背痛發作當背痛發作肌肉緊繃痙攣時我們通常可以透過多休息來舒緩疼痛這類型的腰痛稱作機械性背痛」,最常見的原因為過度活動姿勢不良或搬運重物使背部受力過大導致肌肉與韌帶過度拉扯而受傷。 面對機械性背痛,要盡量維持良好的姿勢,多多休息,適當地做復健,就能漸漸緩解。 然而,如果發現自己「休息越久,越不舒服」,就得提高警覺,這可能是「發炎性背痛」。 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常於晨間起床時感覺僵硬疼痛,但起床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相對改善。 而且,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年齡大約在二十歲上下,絕大多數都小於四十歲,較機械性背痛患者來的年輕。

  6. 下背痛的原因有很多如肌肉韌帶軟組織等傷害突然下背痛多數是和急性肌肉拉傷扭傷有關也可能因為壓力、 肥胖 、 姿勢不良 、脊椎及其他疾病引發慢性 下背痛 。 常見的下背痛原因分為三大類分別為: 結構因素97% 拉傷、扭傷(不正確姿勢或運動傷害引起) 椎間盤突出. 脊椎小面關節炎. 脊椎狹窄症. 脊椎滑脫. 骨質疏鬆 壓迫性骨折. 外傷 骨折. 先天因素. 非結構因素1% 癌症. 感染. 發炎性 關節炎. 內臟疾病因素2% 骨盆腔. 腎臟. 腸胃道. 主動脈等部位疾病. 不明原因上背痛怎麼辦呢? 專業醫師告訴你這樣辦. 下背痛的症狀? 腰痛 延伸至 屁股痛 、大腿痛、 腳跟痛 。 脊椎周圍肌肉痙攣,用力後加劇,如咳嗽、解便。

  7. 下背痛 (英語: low back pain , LBP ;lumbago)也稱 腰痛 [9] 、 腰痛 [10] 、 [11] [註 1] ,是一种涉及背部肌肉、神经和骨骼的常见疼痛疾病,位于自背后肋缘下方至臀褶之间。 疼痛性质,可从持续钝至突然刺痛不等 [12] 。 下背痛属常見背部 肌肉骨骼傷病 (英语:Musculoskeletal disorder) ,对許多民眾生活构成影响 [4] 。 疼痛感可能為鈍痛感,也有可能成刺痛 [4] 。 下背痛可按照時程分為急性(小於6週)、亞慢性(6至12週)與慢性(大於12週) [3] 。 依照其成因,则可進一步分為機械性疼痛、非機械性疼痛和 轉移 (英语:Referred pain)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