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0月4日 · 美國和西方世界深陷危機之際,美國總統羅斯福宣佈實施「新政」,引入國家福利項目,包括聯邦政府向失業者提供援助,為工人提供法律保護,實行嚴格的產業監管政策和社會保障計劃。 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工業活動表明了經濟復蘇,美國在 1933 4 月和 5 月見證了工業的迅速好轉。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新政」是美國走出大蕭條的第一步。 AFP/Getty Images....

  2. 2022年6月16日 · 美國聯準會無法擺脫2010年代的零利率就像它無法擺脫毀滅性的經濟衰退一樣。 2008年至2015年,聯準會官員將聯邦資金利率維持在趨近於零的最低目標區間,之後他們每次只升息1碼,2016年升息1次,2017年升息3次,2018年升息4次,而達到2.25%至2.5%的目標區間。...

  3. 2010年12月26日 · 2010年全球經濟終於出現整體增長但新聞頭條更多關注的是圍繞美國和中國匯率爭執而展開並擴散的"貨幣戰",以及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美國次貸危機觸發全球金融危機導致2009年出現了30年不遇的情況全球經濟年總產值縮水到了2010年,這一趨勢有所改觀,經濟止跌回升。...

  4. 2022年5月13日 · 编译如下: 美国经济衰退的历史表明尽管过程很痛苦但这是商业周期天然的一部分。 国家经济研究局确定衰退何时开始和结束。 经济分析局(BEA)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该指标用于定义衰退。 劳工统计局报告失业率。 失业率是一个滞后的经济指标,通常在衰退结束后达到顶峰。 大多数雇主等到他们确定经济重新恢复后,才会雇用正式员工。 在美国历史上,有19次值得关注的衰退。 1、早期的重大衰退. 这四次早期衰退的标志是联邦政府几乎无法阻止。 衰退的严重性和不可预测性使政府开始重视中央银行建设。 1893年: 雷丁铁路公司倒闭,进而导致其他铁路公司倒闭和股市崩盘。 银行暂停现金支付,导致现金囤积和银行倒闭。 1873年: 国家铁路系统的建设引发投机,导致美国最大的银行倒闭。

    • 1929 - 1939大蕭條
    •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大衰退

    192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了42%。從1922年到1929年,股票市場市值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長了218%,增勢持續了七年。這種前所未有的股市盛況吸引了無數投機資金入市。 當時市場氛圍一派樂觀,沒有人意識到繁榮不會永久,泡沫越大,破裂的後果越慘烈。 1929年10月25日,紐約股市崩盤,1300萬股股票被恐慌拋售,一天內市值蒸發近300億美元。 風暴很快蔓延到歐洲。1931年,從奧地利開始,歐洲數家銀行先後倒閉,德國爆發貨幣和銀行危機,進而蔓延到美國、英國、法國,演變成國際金融危機,最終導致全球螺旋式下降,跌入大蕭條。 大蕭條從1929年持續到1939年,是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到1933年,有1500萬美國人失業,兩萬家公司破產,大多數美國銀行倒閉。 1928年初,美國經常賬戶保持大...

    1997年,正處於快速增長的東亞各國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引發更大範圍的東亞經濟危機。 這場危機打斷了持續十年的無與倫比的經濟增長、繁榮和希望,也暴露出東亞崛起中掩藏的經濟治理體系缺陷。 造成這場危機的原因包括赤字巨大、地產和股票市場泡沫膨脹、監管鬆懈或缺位,以及多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政策。匯率劇烈波動時,這些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便不復存在,且無法履行償債義務。 危機始於泰國貨幣崩潰,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危機爆發前,泰國經常賬戶赤字和外債利息已超過GDP的4%,泰銖與美元以1:25的固定匯率掛鉤,加上存款利率高,吸引了大量外國資金,包括國際投機資金。 泰銖與美元的固定匯率難以維持,1997年7月,被外國投資者拋售的泰銖貶值15-20%,政府干預無效,最終崩潰,風暴即刻席捲東南亞,進而整個東亞。 ...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惡化,被視為自1930年以來最嚴重的世界經濟衰退,也是二戰結束後全球經濟首次收縮。 次貸危機2007年在美國爆發,後蔓延到歐洲,衝擊全球金融體系。危機爆發前,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連續多年保持增長,宏觀經濟政策和市場監管寬鬆,新興市場日益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同時金融、地產和商品市場過熱、失衡加劇。 和1930年前一樣,市場泡沫膨脹,人們相信股票、房價和經濟會一直保持增勢。事實證明沒有不散的宴席。 2008年第四季度,美國GDP下降近 4%,標凖普爾500指數從2007年的高點下跌45%。 全球GDP增長從2007年的5%減到至2008年的3.75%,2009年跌到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全球金融機構的壞賬損失達1.5萬億美元。 2008年...

  5. 其他人也問了

  6. 經濟大衰退 (英語: Great Recession )是一場被2007年8月9日 金融海嘯 引發的經濟衰退。 自美國 次級房屋信貸危機 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 按揭證券 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 流動性 危機。 即使多國 中央銀行 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連鎖效應的金融危機的爆發。 直到2008年9月,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開始蔓延至其他經濟領域。 [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認定這是自 大蕭條 (1929-1933)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和金融危機,通常它也被認為是有史以來第二嚴重的衰退。 [2] [3] 但是,世界各地對危機的感受並不相同。

  7. 經濟衰退時總體經濟指標如GDP就業投資支出產能利用率家庭所得企業 利潤 和通膨下降,而破產、 失業率 上升。 政府通常會採取擴張性的總體經濟政策應對經濟衰退,如增加 貨幣供給量 ( 貨幣政策 )、增加 政府支出 (英語:government spending) 和減少 稅 收( 財政政策 )。 定義 [ 編輯] 美國勞工統計局 (英語: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局長Julius Shiskin在1975年《 紐約時報 》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經濟衰退經驗,其中之一是連續兩個季度出現 國內生產毛額 負成長。 [1] 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法則逐漸被遺忘。 一些學者偏好其他的衡量法則,比如12個月內失業率上升1.5-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