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大火之後廣大的木屋區變為廢墟災民流離失所界限街陸軍球場被用作賑災站為災民提供飯菜及後增設臨時浴室災民在冬天可有熱水洗澡 [5] 。 香港政府 為安置災民,於災場附近興建兩層高的 平房 。 平房以當時的 工務司 包寧命名,稱為「包寧平房」 [6] 。 之後在火災原址再興建29棟六至七層高H型的 徙置大廈 ,供災民入住,就是石硤尾徙置區(今 石硤尾邨 ),其中第9座至12座是由 聯合國 撥款建成。 自此之後,香港的房屋政策也出現根本性的改變,政府開始興建 公共房屋 ,作為低下階層市民的基本 福利 ;負責興建公共房屋的 香港房屋委員會 前身 屋宇建設委員會 ,以及 房屋署 的前身之一 徙置事務處 ,都隨即相繼成立 [7] 。 籌款賑災 [ 編輯]

  2. 由於 香港氣候 於 秋季 及 冬季 受北 季候風 帶來的乾燥陸氣流影響,香港 濕度 降低,容易釀成火災,但雷擊樹木引起的山火並不常見 [1] 。 歷史. 重大死傷的火災. 香港在 19世紀 中葉 開埠 初期,人口只有數萬,大火在香港並不常見。 不過於1851年12月28日,在 上環 下街市(現今 蘇杭街 一帶)發生一場沖天大火災,除燒死30人外,火場面積還達19萬 平方呎 ,損壞房屋逾400間,火勢更險些蔓延至政治經濟核心 中環 。 當局為免影響 中環 一帶, 駐港英軍 決定採用100 磅 烈性炸藥 炸掉上環附近的房屋,剩下的廢料用來填海,該地居民被迫移到 石塘咀 ,而廢墟則開闢了蘇杭街。

  3. 1953 年12 月24 ,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 1954 年2 月開始,在災場原址興建8 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 1955 年,政府有系統地推行徒置計劃,隨後八年內,增加興建21 座七層高的H型徙置大廈,每個單位面積為120平方呎,在兩翼相連的中央走廊設有公用廁所和淋浴設施。 其後,石硤尾邨進一步擴展,再興建多七幢13 層高的大廈。 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房委會把工字型大廈前後兩排單位中間的間隔牆拆除,把兩個單位合併為面積較大、有獨立廁所的居室,向外一面的公共走廊被改建成為「騎樓」以供煮食。 1999 年開始石硤尾邨的舊公屋大廈重建計劃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把部分7層高的大廈拆卸及重建為兩座新型公屋大廈,並已於二零零六年完成。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4年4月26日 · 突發. 大坑住宅大廈後巷起火 濃煙攻入單位多人報案求助. 撰文:凌逸德. 出版: 2024-04-26 06:00 更新:2024-04-26 12:09. 港島大坑發生火警清晨5時左右銅鑼灣道與天后廟道交界一幢住宅大廈發生火警消防接獲多個住戶報案指有濃煙攻入單位立即派出搜救隊到場協助居民到安全位置煙帽隊則尋找火頭並開喉灌救。 現場所見,涉事大廈的後巷位置有煙冒出,而大廈外牆架起了棚架。 消防正調查起火源頭及成因。 事件中,沒有人受傷。 據了解,初步相信為擺放在大廈後巷的建築物料、雜物等首先起火,起火原因無可疑。 受火警影響,警方將英皇道轉入天后廟道一段封閉,以便進行救援。 此外,涉事大廈鄰近國安公署,部份消防車輛須停放在公署門外。 消防在大廈後巷灌救中,可見仍在冒煙。

  6. 2024年4月26日 · 大坑住宅大廈起火 濃煙攻入單位多名住戶報警求助. am730. 2024年4月25日. 港島大坑發生火警今日26日清晨約5時銅鑼灣道與天后廟道交界一幢住宅大廈起火多名住戶發現有濃煙攻入單位報警求助據了解涉事大廈的後巷位置有煙冒出而大廈外牆架起了棚架。 火警中無人受傷....

  7. 2024年5月4日 · 由於 香港氣候 於 秋季 及 冬季 受東北 季候風 帶來的乾燥大陸氣流影響,香港 濕度 降低容易釀成火災但雷擊樹木引起的山火並不常見 [1] 。 歷史 [ 編輯] 重大死傷的火災 [ 編輯] 香港在 19世紀 中葉 開埠 初期人口只有數萬大火在香港並不常見。 不過於1851年12月28日,在 上環 下街市(現今 蘇杭街 一帶)發生一場沖天大火災,除燒死30人外,火場面積還達19萬 平方呎 ,損壞房屋逾400間,火勢更險些蔓延至政治經濟核心區 中環 。 當局為免影響 中環 一帶, 駐港英軍 決定採用100 磅 烈性炸藥 炸掉上環附近的房屋,剩下的廢料用來填海,該地居民被迫移到 石塘咀 ,而廢墟則開闢了蘇杭街。

  8. 花墟村連年發生火災是花檔搬遷的導火線不過CC說不止花墟村大坑東一帶木屋區亦經常遭遇大火有說法懷疑是其時政府逼遷之計1957年市政局決定拆遷花墟村改建為九龍區公園圍封期間仍有花檔於鐵絲網外擺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