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2日 · 造成岡上肌斷裂的成因主要有兩種:一為意外受傷 (例如跌傷)、另一種為重覆性勞損 (多為長時間重覆將手臂舉高過肩的動作)。 通常岡上肌斷裂的症狀包括: 1. 睡眠時感到痛楚並難於躺在或壓著受影響肩膊。 2. 手臂側舉時感覺痛楚無力。 3. 肩膊活動時出現聲響。 4. 日常活動例如梭理頭髮或伸手摸背脊等受到限制。 在確診前,醫護人員先要排除其它可造成肩膊痛楚的疾病,例如頸椎病等。 之後醫護人員會檢查受影響肩膊的活動能力,尤其是注意肩胛骨跟上臂骨之間的活動比例。 有效的臨床檢驗方法為Empty-Can Test及Full-Can Test。 兩種檢驗方法都是讓患者將手臂水平伸直向前45度,然後測試及跟另一邊手臂比較力量。 進行Empty-Can Test時,患者要將姆指向下 (圖1 → 2)。

  2. 2024年4月22日 ·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郭詠觀醫生). [2015-01-05] 明醫網 > 明人專欄.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簡稱BPPV)是眩暈最常見的一種。. 患者感覺得自己在旋轉、或週圍的環境在旋轉,通常都是短暫發作,程度分輕微至嚴重。. 因頭部 ...

  3. 2024年4月9日 · 高球肘,或高爾夫球肘 (Golfer's Elbow) 的學名為肱骨內上髁炎 (Medial Epicondylitis),是一種在肘關節內側發生的痛症。 當運用前臂屈肌抓握高球杆誤打到地面時,會收縮及拉扯肘關節內側的肌腱連接點,所以會引起該部位肌腱受傷發炎、退化、甚至撕裂。 除了打高球之外,投擲棒球、攀石、舉重、重複性的動作、連續使用鍵盤或滑鼠、用力過度、拋鑊、被硬物撞擊等都有機會引發高球肘。 醫生要確診高球肘時,會根據患者的手肘內側被擠壓時感覺痛楚 ( 圖A ),及手部抓握力減弱兩種徵狀。 大部分患者會發覺手掌、手腕及手肘難於同時伸展,而手腕運力提起重物時會感覺痛楚。 治療高球肘包括使用口服消炎止痛藥、配戴前臂護具、及接受物理治療。

  4. 2024年4月22日 · 膝髕骨軟化症 (Chondromalacia Patella) 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膝關節痛症。 患者以女性及中老年人居多,因長時間坐着或年老導致大腿四頭肌收縮無力、穿著高跟鞋、經常跪下、不當運動或髕軟骨受壓太多引起。 痛症會令患者膝關節在上落樓梯時感覺酸軟無力、在平地上無法屈膝蹲下或下跪,影響患者逐漸失去日常生活的多種功能,帶來諸多不便。 其實膝髕骨 (Patella) 是接連大腿四頭肌 (Quadriceps)、髕骨肌腱 (Patellar Tendon) 及小腿骨 (Tibia) 之間的一塊骨頭,其作用為承受膝關節彎曲時的壓力。 當膝關節在彎曲至30 度時,承受的壓力約為體重的1 倍,當彎曲至60 度時,承受的壓力便達到體重的4 倍,完全蹲下時更會達到8 倍。

  5. 2024年4月15日 · 近年興起一種震頻式訓練,透過揮動Flexi-bar來產生運動效能,究竟原理是什麼?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精英教練及導師黎雪蓮解釋︰「研究指出,我們震動Flexi-bar時,會產生約4.6Hz的顫動頻率,這些顫頻由手掌根部傳至前手臂、肩膀、頸部以至全身部位,從而令身體核心肌肉產生反應,全身『好似做緊運動咁』。 其主要功用為強化核心肌肉,增加骨質密度,有助預防骨質疏鬆。 」不過她提醒,若有急性創傷、懷孕第三期、手術後未復元及患有高血壓症,則不宜進行。 黎雪蓮指出,除了用作運動訓練外,Flexi-bar更是復康治療的好幫手。 「曾有客人患有肩周炎一年多,本來連手臂也難舉,後來練習三堂Flexi-bar後症狀大有改善,可以屈到手臂。 」Flexi-bar訓練特別適用於改善肩頸痛、背痛等肌肉痛症。

  6. 2024年4月22日 · 菇類,又稱菌類和蕈類 (mushroom),自古以來﹐為人類用作食物和藥物﹐全球有超過一萬四千個品種﹐只有約三千種可供食用和約七百種有藥用價值﹐而少於百份之一被證實有毒。 菇類含大量水份 (約百份之八十九十) ﹑熱量含量很低 (約每安士只得一百卡路里) ﹑鈉和脂肪的含量都很低﹑但纖維含量卻很高 (百份之八至十) ﹐所以﹐是高血壓患者和欲保持適中體重的人的理想食物。

  7. 2024年4月22日 · 醫生用於斷症或作出決定的思考模式,大致可分為以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為基礎的鑑別診斷法(Differential diagnosis,dDx)和以慣性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為基礎的捷思法(Heuristics)。 電視劇《醫神》經常引用的便是前者,主角們首先會收集患者的詳細病歷,繼而推算出一切的可能性(即是dDx),再根據病情的吻合程度、病症的或然率、診查結果等等將其逐一排除,直至收窄到正確的答案。 傳統上,醫學院教授的便是鑑別診斷法(所以醫學生開口埋口也是「排除」這個、「排除」那個),不過,到了臨牀實戰,大部分醫生卻會轉而採用捷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