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2月9日 · 【第三引發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略有八種:一、淨信境者謂三寶功德。 二、現證境者謂無我真實。 諦察法忍 ( 藏 : chos la nges sems kyi bzod pa) 是指生起定解的忍耐力。

  2. 2021年1月28日 · 初中分三: ① 觀察; ② 有; ③ 所依瞋非應理。 第一,“ 顯示理不應瞋 ”,即按正理觀察之後,可以洞察到 “ 瞋恚 ” 完全是種錯誤的反應。 所觀察的物件,可以是、有或所依,觀察的結果是生瞋不合理。 金一、觀察分四: ① 觀察有無自在 ...

  3. 2021年6月6日 · () 所依:就是煩惱隨眠,即潛伏在識田中的煩惱種子,也就是等流,一旦遇到相應所緣,就會生起現行。 (二) 所緣:即是相應的境界。當隨順煩惱的境界現前,就能引發相應的煩惱。 (三) 猥雜:此處指隨學惡友、不善之人,能漸次令心惱亂,增長煩惱。

  4. 皈依學處可分為應遮與應學兩類,須知修學這些學處的目的有二:①為了遮止皈依心生起之後退失,②為使皈依心展轉增上。 寅一、《攝分》中出分二:①初四聚③次四聚. 今初,初中有二四聚。 《攝抉擇分》中的皈依學處有兩個四聚。 卯一、初四聚. 第一四聚,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 第一個四聚中:親近善士,就是如同前文所說,善知識是一切功德的依處,觀察現見這一點後,真正去親近善知識。 這是第一個學處。 皈依佛之後,必須親近善士的理由如下: 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 因為皈依佛就是皈依開示正道的大師,而隨順皈依佛的正行即是親近開示正道的善知識,所以皈依佛後必須親近善士。

  5. 2021年3月2日 · 智慧總的來說,是對於所觀的事能簡擇諸法,即能夠辨別一切所知法,同時能夠斷除疑惑,此處則特別講述通達五種明處等的智慧。 《成唯識論》說:“云何為慧? 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 ”(慧的體性,是簡擇所觀察的對境,其作用是斷除疑惑,即在觀功德、過失和非功德非過失的境中,通過慧的推求而獲得決定的緣故。 )所以,慧有分別事理、決斷疑念的作用,也就是通達事理的作用。 如《菩薩地》云:“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內明,二、因明,三、醫方明,四、聲明,五、工巧明,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 《菩薩地》說:應知,菩薩的智慧就是能透徹觀察「能趣入」或「已趣入」的一切所知法,並集中對向五種明處而運作。

  6. 常在目前,是說開悟的人不會去推理和思慮,因為智慧和慈悲常在目前了,在隨緣應物的時候自然生起智慧和慈悲。 “境由”,其實這首偈子可以廣泛用於觀照一切的人際關係。

  7. 所謂:「性境不隨心」性境並非從心計度而起,亦非隨心妄想所造,乃是能緣之心,得彼境之自相者,謂之性境。 譬之眼識緣現前山河,即是性境。 何以知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