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18日 · 2021年7月18日星期日. 移者問卷調查:逾一成港人帶父母移民 心理治療師:有長者因兒子舉家移民失人生主軸 (00:02) 圖2之1 - 近月不少港人移民離港,離別場面在機場處處可見。 (賴俊傑攝) 英國政府自今年1月底推行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簽證計劃,按英國內政部數據,首季有逾3.4萬人申請。 當地協助港人項目UKHK的網上問卷調查顯示,有97%受訪者身在英國或正計劃移居當地,當中逾六成受訪者表示與子女同行,逾半同行子女是小學生。 另外,移者中逾一成受訪者會帶父母赴英,UKHK推算平均每5個移家庭就有一名長者。 有英國註冊心理治療師曾接到求助,有長者在家人移民情緒崩潰,更因服食過量藥物而不適入院,令移民英國的兒子內疚。

  2. 2024年3月22日 · 第4名從犯證人李宇軒第八日作供。. 《明報》文字直播審訊情况。. 【16:26】 休庭。. 【16:05】 李宇軒提及另一次到日本遊說為2019年12月他在日本與兩名時任日本議員會面分別為山添拓及井上哲士李向兩人講述香港的情况並向對方展示一些在香港示威中 ...

  3. 2024年5月2日 · 近年有意見認為隨着香港人口急速老化老年人口愈來愈多政府為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財政負擔將愈來愈重不僅令政府長期陷於財赤危機且因老年人口所佔比例增加勞動人口相對減少本港經濟發展也會受到拖累。 另外,老年人對醫療服務和院舍照顧的需求,一般較其他年齡組別的市民殷切,這些服務和設施供不應求的情况將持續下去,趨勢變得愈來愈嚴重。 筆者並非否定以上說法,這些評論也沒有對或錯之分,但後果是老年人常被視為社會問題或政府財赤的罪魁禍首,甚至以為如果沒有這麼多老年人,許多社會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面對這些負面言論,長者可以做什麼? 筆者要指出,現在市民對老年人的看法,多是基於一些誤解:例如2023年的人口撫養率,相對於1000名15至64歲的人口,老年撫養率是342。

  4. 2024年4月24日 · 她會後在社交網站說自己是2018年起首名訪港的外交部大臣並與許討論英方對香港自由權利侵蝕的關注以及在兩個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合作。 卓雅敏下午在英國駐港澳總領事戴偉紳陪同下,在政府總部逗留約50多分鐘。 卓雅敏會後回覆明報查詢時以形容在港行程被問及港府官員有否聽到英方立場卓雅敏說與不同的人會面是好事」。 卓雅敏今日早上現身中環匯豐總行,據悉與匯豐及香港英商會代表會面。 英商會主席Anne Kerr向《明報》確認曾與卓雅敏會面,但不作進一步評論。 相關字詞﹕ 編輯推介 卓雅敏. 上 / 下一篇新聞. 警旺角截可疑私家車揭司機無牌駕駛兼檢獲假牌拘6人. 五刀手疑「點錯相」斬傷16歲少年. 東鐵上水站往羅湖落馬洲方向有信號系統組件故障. 男子上水遭十人圍斬 清醒送院.

  5. 2023年12月27日 · 但這一觀點並不成立理由如下—— 第一,根據世界正義工程(World Justice Project)2023年法治指數,在全球142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位列第23位;至於批評香港的英國和美國,排名分別是第15及26位。 香港法治指數排名比美國還要高,因此對香港法治的批評是不公平和帶有政治偏見。 第二,香港市民的基本權利多年來受《基本法》保障,而基本法第39條同時保證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在回歸前適用於香港的有關規定繼續有效。 前者當中,適用於香港的條文已透過《香港人權法案條例》在本地產生法律效力。

  6. 2024年1月19日 · 這樣的結論似乎欠妥當:(1世界排名調查所用的指標多是一般性的作用是量度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差異未必能準確反映本港特殊情况;(2調查收集的是大眾看法結果未必所有人能夠認同畢竟快樂是十分個人的感受。 雖不能一口咬定港人不快樂,但問問自己、看看周邊的人,又有多少人感到快樂? 就是常說「I'm fine」的人,看來也只是一句客套話。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原版上載:

  7. 2021年6月17日 · 另外,為加強香港競爭力,1990年代起,港府推出數個計劃,吸引包括內地出生的人才移居香港,如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和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等。 但因數據所限,筆者無法分別各類型非單程證移民。 我們以下將重點探討3種不同的遷移身分(本地出生者、內地出生並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者以及PMR)和他們的住屋權在20年來(主要集中討論1996、2006和2016年)的情况和變化。 遷移身分與住屋權的交叉對比. 附表是作者基於各年人口統計5%抽樣微觀數據而製作。 如上所述,上世紀90年代末期到本世紀頭幾年持續的樓價下滑,業主來說或是噩夢,但對還未「上車」者來說是難得機會。 1996到2006年間,全港住戶居於自置私人房屋比率由35%升至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