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七七事變係 中國 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嘅起點。 政治背景 自1937年 日本 二二六事件 開始,日本國內政局動蕩不安,政府迫切需要轉移國內民眾嘅視線,解決接踵而來嘅經濟、政治問題。 而《 何梅協定 》簽訂之後, 中華民國 政府響 華北 嘅勢力銳減,客觀上為日本發動戰爭提供咗有利條件。
      zh-yue.wikipedia.org/wiki/七七事變
  1. 2024年4月21日 · 七七事變 ,又稱 盧溝橋抗戰 、 盧溝橋事變 [3] :472 、 馬可波羅橋事變 (英語: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 [4] :660 ,是1937年7月7日發生在 河北省 宛平縣 盧溝橋 的日本 中國駐屯軍 與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之間的一次軍事衝突,被認為是 中國抗日戰爭 (八年抗戰 ...

  2. 七七事變 ,又稱 盧溝橋抗戰 、 卢沟桥事變 [3] :472 、 馬可波羅橋事变 (英語: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 [4] :660 ,是1937年7月7日發生在 河北省 宛平縣 盧溝橋 的日本 中國驻屯军 与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之间的一次軍事衝突,被认為是 中國抗日戰爭 (八年抗戰 ...

    • 1937年7月7日-7月31日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背景
    • 直接起因
    • 事件經過
    • 軍隊指揮
    • 事件影響
    • 後世紀念

    七七盧溝橋事變一般指本詞條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

    •名稱: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地點:北平(今北京)西南盧溝橋

    •時間:1937年7月7日

    •參戰方:中國;日本

    •結果:日軍獲勝,平津失守

    •主要指揮官:宋哲元,佟麟閣,趙登禹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逐漸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自1874年出兵台灣開始,日本發動了一系列侵略中國的戰爭。(1879年,侵占本屬中國領土的琉球;1894到1895年通過甲午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霸占中國台灣省;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日本出兵最多,隨後,它通過《辛丑條約》取得了在北京和天津的駐兵權;1914年,出兵中國山東。)1927年6月27日,日本外務省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通過了《對華政策綱要》。會後,內閣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根據會議內容起草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內稱:“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並一手炮製了偽“滿洲國”。日軍占領東北後,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後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畫,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畫。

    1936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卑鄙的手段占領豐臺,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前夕,北平的北、東、南三面已經被日軍控制:北面,是部署於熱河和察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面,有關東軍控制的偽蒙軍8個師約4萬人;東面,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統轄的約17000人的偽保全隊;南面,日軍已強占豐臺,逼迫中國軍隊撤走。

    這樣,盧溝橋就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為了占領這一戰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來往,進而控制冀察當局,使華北完全脫離中國中央政府,日軍不斷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日軍挑釁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 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嚴詞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鬥,一面藉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 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的電話。松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並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槍聲非中方所發,予以拒絕。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

    奮起抗戰

    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日軍挑起七七事變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籲:“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並且提出了“不讓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後一滴血!”的響亮口號。蔣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擴大”和“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蔣介石曾致電宋哲元、秦德純(第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等人"宛平城應固守勿退”,“盧溝橋、長辛店萬不可失守”。

    中方反應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後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對於在盧溝橋戰鬥中英勇抗敵的29軍,全國各界報以熱烈的聲援。各地民眾紛紛組織團體,送來慰問信、慰勞品;平津學生組織戰地服務團,到前線救護傷員、運送彈藥;盧溝橋地區的居民為部隊送水、送飯,搬運軍用物資;長辛店鐵路工人迅速在城牆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槍眼,以協助軍隊固守宛平城;華僑聯合會也致電鼓勵第29軍再接再厲。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見占領盧溝橋的企圖實現不了,便玩弄起“現地談判”的陰謀,一方面想借談判壓中國方面就範,另一方面則借談判之名,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與冀察當局三次達成的協定,都被盧溝橋時斷時續的炮聲證明是一紙空文。“現地談判”使日軍贏得了增兵華北的時間,但它卻蒙蔽了冀察當局的視線,遲緩了第29軍部兵應戰的準備,給平津抗戰帶來極大危害。 到1937年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日本華北駐屯軍的作戰部署基本完成之後,為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尋找新的藉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 26日下午,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守軍於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採取行動。宋哲元嚴詞拒絕,並於27日向全國發表自衛守土通電,堅決守土抗戰。同日,日軍參謀部經天皇批准,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動攻擊,增調國內5個師約20萬人到中國,並向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下達正式作戰任務:“負責討伐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血戰平津已再所難免。中國軍隊隨之奮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壯士報國恨。

    中國

    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宋哲元、副軍長——佟麟閣 第37師師長——馮治安,駐守北平、南苑、西苑、豐臺 第38師師長——張自忠,駐守天津、大沽、滄縣、廊坊 第132師師長——趙登禹,駐守河北省大名、河間 第143師師長——劉汝明,駐守張家口、張北,懷來 第9騎兵師師長——鄭大章,駐守通縣,南苑

    日本

    中國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將、香月清司中將(接任)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 步兵第一聯隊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 步兵第三大隊大隊長——一木清直少佐 步兵第八中隊中隊長——清水節郎大尉 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大佐 陸軍大臣,第40任首相——東條英機大將 大特務——土肥原賢二中將

    “盧溝橋事變”標誌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 中國人民經過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七七周年

    2014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77周年紀念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在2014年7月7日上午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現場直播紀念儀式,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路電視台同步直播。

    歷年紀念

    198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50周年之際,坐落於全民族抗戰爆發地——北京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寫了館名。 1997年7月7日,紀念館二期工程竣工,江澤民親筆題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以史育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振興祖國。” 2005年7月7日,在紀念館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紀念活動——《偉大勝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開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時任中宣部部長劉雲山等多位國家領導人出席開幕式,時任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岐山主持開幕式,開幕式有2000人參加。現場伴隨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樂曲聲,60發紅色信號彈射向天空,3000羽和平鴿飛上藍天。 2007年,抗戰館在當年的7月7日舉行了千人大會,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0周年,同時舉辦《難忘七七珍愛和平》史料展。與之相配合,抗戰館推出了一枚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0周年的紀念封。由抗戰館參與的紀念抗戰歷史書籍——《北京抗戰遺存》和《抗戰家書》在京首發。 2012年,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75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與中國音樂家協會愛樂樂團共同舉辦了主題音樂會。 2014年7月7日上午10時,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將在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儀式並發表重要講話。

  3.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 戰爭 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基本介紹. 名稱 :七七事變 (盧溝橋事變) 地點 :北平(今北京) 時間 :1937年7月7日. 參戰方 :中國 日本. 歷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 九一八事變 ,占領中國東北,並一手炮製了偽“ 滿洲國 ”。 日軍占領東北後,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 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後稱霸世界的野心。 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 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畫,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畫。

  4. 基本介紹. 中文名 :七七事變. 發生時間 :1937年7月7日. 又稱 : 盧溝橋事變. 事變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 20世紀初葉,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地。 一次大戰後,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

  5. 七七事變. (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年7月7日 [1] 。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 宛平縣 城搜查 [13] ,被中國駐軍嚴詞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 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2] 。 “七七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 [1] 。 中文名. 七七事變. 發生時間. 1937年7月7日. 又 稱. 盧溝橋事變. 目錄. 1 事變背景. 2 直接起因. 3 事件經過. 4 事變各方. 中國. 日本. 5 事件影響. 6 歷史意義. 7 後世紀念. 七七週年.

  6.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抗戰卢沟桥事變馬可波羅橋事变英語:),是1937年7月7日發生在河北省宛平縣盧溝橋的日本中國驻屯军与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之间的一次軍事衝突被认為是中國抗日戰爭八年抗戰全面爆發的起點。 中國抵抗日本發動全面戰爭之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