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2月6日 · 為教育局的言論及措施計分. 2020年,教育局被行政長官批評——「教育不能無掩雞籠」,覺醒之後便改革通識科。 無掩雞籠意思是無王管,自出自入,與現在流行用語「躺平主義」一脈相承,什麼都不做,得過且過。 而「躺平主義」《架構》不鼓勵的,所以文件加入了勤勞這價值觀來抗衡躺平。 幸好,教育局後來便起來,勤勞地改革通識科,符合《架構》所提出的價值觀。 教育局在勤勞反躺平的價值教育方面得1分。 2021年,教育局取消了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口試(包括廣東話、普通話),這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試卷的增減可視為改革的表現。

    • 參考國家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承襲華人社會傳統價值觀
    • 重新演繹「自由」「民主」
    • 「法治」「公義」意思需澄清

    第一,是參考國家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於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及在全國提倡的。核心價值觀共12個,分3個不同層面:國家層面方面,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方面,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個人層面方面,準則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國家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港人持守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價值觀念,字面上可說十分相近、分別不大。港人感到較為陌生的,可能是富強和愛國兩個觀念。港人本來就沒有什麼國家觀念,對國家的發展,過去也缺乏認識,並不了解國家怎樣從一窮二白到今天的「小康」社會。所以,對於國家以富強為發展目標,其背後的原因和理據,港人多沒有好好掌握。 這欄過去討論「愛國」時,曾引起一些人的疑問:港人怎會不愛國?九成以...

    第二,香港是華人社會,九成以上住在這裏的都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龍的傳人」;所以,要重塑港人的價值觀,也不能忽視傳統以來中國人信奉的價值觀念。政府在宣傳短片中,也一再重申,一些傳統觀念如孝敬、勤奮等,都是值得港人薪火相傳的價值。筆者過去談論港人價值觀時,有以下的看法:「我認為在這些『核心價值』(作者按: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背後,港人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價值……包括誠信、廉潔、仁愛和克制。」(《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頁130) 承襲傳統價值觀念,並且應用於今天的香港,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香港是多元化社會,港人對價值觀念的看法並不一致,以「孝敬」為例:30多年前,我問學生是否有責任供養自己的父母,當時八成以上的同學表示認同;幾年前,我問學生同一條問題,40多位同學中只有兩三位舉手同...

    第三,是重新演繹港人價值觀念中一些關鍵詞語(key ideas),其中以自由和民主最難取得港人共同接受的解釋。「完善選舉制度法例」出台後,政府解說此舉是令選舉制度更有代表性,避免選舉對社會帶來破壞;不過,民間卻有不少聲音認為,這樣的選舉安排是民主倒退,香港居民的選舉權受到嚴重傷害。事實是怎麼一回事?政府需要澄清,市民多不明白完善後的選舉制度的意義和目的。 《港區國安法》訂立後,港人對自己享有的自由和權利,也有不少迷惑。政府雖然一再強調,港人不做危害國家和特區政府的事,港區國安法對他們的生活不會有影響。但港人安心嗎?還是心中仍有疑慮?筆者講過,港人移民原因之一,是他們不相信香港是他們可以安心居住的地方。港區國安法的制定,自有其必要性,否則2019年下半年出現的暴力和破壞不會得到遏止,香港或許真...

    最後,還有兩個觀念需要澄清:一是「法治」,二是「公義」。港人對「法治」的理解一向以來並不複雜,簡單來說,法治就是依法辦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近年,不同人士對法治有不同說法,港人開始迷惑了。同樣,公義與否從來沒有單一的標準,「行公義」雖是十分崇高的理想,但公義不是一己的私見,唯有以謙卑的心,理解和容納別人的意見,公義才會彰顯。 我們得承認,港人向來持守的價值觀念,今天出現了無比的混亂,如何重塑港人的價值觀,看來港人必須加倍努力,尋求共識,否則互不相讓,各走極端,香港不會是公平和關愛的社會,更可能返回上世紀60、70年代的情况——港人的價值取向,一切以金錢(搵銀)為準,所謂香港精神,離不開個人的財富和享受。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2. 2024年1月2日 · 第三假如市民的觀感是正確的香港持續面對的挑戰確實是嚴峻的官員就應調整回應方法讓市民覺得官民正共同應對挑戰。 以2023年下半年的重頭戲「夜繽紛」為例,當初政府未有定下任何KPI(關鍵績效指標),但過了聖誕這一輪傳統消費旺季,相信 ...

  3. 2022年12月2日 · 告別篇的盼望——共融社會與民生改善(文:周永新). 圖1之1. 香港共融社會嗎?. 筆者在這欄對這問題多番討論,但總未有清晰答案,可能港人根本就是對共融有不同看法,或隨着時代變遷,港人對共融也不斷有不同解釋。. 惟無論共融的定義是什麼,港人對 ...

  4. 2021年11月30日 · 過渡性房屋非最優方案. 過渡性房屋的目標,為正長期輪候公屋或居住環境惡劣的基層市民,提供有租約年期限制的可負擔及過渡性社會房屋,以改善生活質素。 這個政策的問題,世界上有更高效率的解決方法,但偏偏政府選擇了效率較差的方法,經濟學入面「次優理論」的例子。 有閒置土地,何不直接起屋? 無論公屋或者私樓,都能夠增加房屋供應。 過渡性房屋理論上幾年後就要拆,入住戶數少,因為過渡性房屋通常只能起3層,有4層就要有升降機,使成本大增,比起幾十層住宅,住不了多少人。 而且顧名思義,過渡性房屋,一般住戶不會長住,到有其他解決方法,例如申請到公屋,就要遷出。 因此過渡性房屋的住戶要搬來搬去,十分麻煩,過渡性房屋很沒有效率、迫不得已的措施,說不上政績。

  5. 2021年10月7日 · 第三人效應現象在傳播研究中有其獨特的重要性。 它顯示,當人們看到某些媒體內容時,他們在態度或行為上作出的反應,不一定源於他們接受了內容。 只要人們認為其他人會受內容影響,人們就有可能作出相應的反應。 例如有外國研究指出過,人們看到很多關於自己社區的負面新聞後,搬離社區的意欲會增加,但這不一定由於自己相信了新聞內容而覺得社區很差,只要人們覺得其他社區居民會受到報道影響而搬走,自己搬離社區的想法也會變得強烈一點。 另外,在第三人研究文獻中最常被展示的,就是覺得媒體內容對他人產生影響的人,會更傾向支持媒體審查制度。 近兩年也有關於假新聞的研究展示,愈相信假新聞對社會產生壞影響的人,愈有可能支持政府就該問題立法。

  6. 6 天前 · 本網站為明報新聞網。自1995年推出的明報新聞網,一直為全球華人提供最具公信力的新聞資訊。明報網站一個大型綜合入門網站,現設有多個獨立主題網站,涵蓋新聞、時事、財經、健康、教育、科技、旅遊、娛樂、生活等題材,為讀者提供高質素的內容及網上增值服務,明報網站會員更可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