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4日 · 星期日文學‧余華《文城》:壯美與深度之間的錯摸. 文章日期:2021年07月04日. Share. 【明報專訊】以下的統計並不科學,只我整合自己跟朋友經驗後,得出來的粗淺印象:在中國當代文學中,最受香港學生歡迎的作品之一,余華的《活着》。. 原因之一,不 ...

  2. 2022年1月2日 · 中大哲學系教授姚治華說「本來無一物」精簡地表達佛教中「空」的意思,空就是什麼也沒有。現在我們常用「緣起性空」解釋世事變化無常,但在佛教哲學發展初期,緣起和空其實互相矛盾的概念,不同派別的佛教對空的理解也不同。

    • 何謂自然?
    • 為事物命名從而獲得權力
    • 刻意實現 自然會消失
    • 要求貫徹始終 已是不自然
    • 對自然的誤解
    • 自然是順從欲望?
    • 自然=天然/本性?
    • 順應自然 可達至社會安定?
    • ■齊 ˙齊 ˙寫

    《道德經》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關乎《道德經》的整個世界觀,包括世界從何而來、如何運作等宏大的命題。趙偉偉解釋,《道德經》的「道」與儒家孟子的「天」不同在於,「道」沒有意志或目的地運作,沒特定計劃,沒善惡意識,沒審判也沒救贖。

    要解釋自然,他提到《道德經》「莫之命而常自然」的一句,「『命』跟『名』有着深刻連繫,我們有個詞語叫『命名』。當你為事物命名,你就獲得對它的權力,因為你用你的思維支配那事物,比如假若你不知道杯是杯,你不能透徹地運用它,但你知道如何以語言描述它的屬性,它的某一部分就因你的描述對你變得明朗化。《道德經》的『自然』就是希望淡化這種權力,所以說『莫之命』,世界不會透過命令而運作」。而將《道德經》的「自然」落實到人事界,就是不主張社會要有人發號施令,至於具體的個人行事,它主張人毋須命令自己如何做事,就會做得好。

    那怎樣做才算自然?「自然是不能定義,甚至很難追求的東西。」「自然」雖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趙偉偉卻說,如果想要搞清楚它,刻意去實現它,它就會消失。無法談下去,所以這堂課就在這裏結束了嗎?趙偉偉鎮定拿起面前的水杯,笑說當《道德經》否定追求「仁義」時,許多人都會追問,那要追求什麼,用什麼填補空缺呢?遂談起典籍中關於水杯與房子的比喻: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他解釋,這段的大意是一個杯子所以能發揮它的功用,因為它是空的,盛滿了則暫時不能發揮功用,房子也同理。執著要讓水一直鎖死在杯子裏,就像問「不把『仁義』裝進去,還能把什麼放進杯子裏」,杯就不能盛載。「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即「有就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道德經》...

    當你以為因此能稍稍把握什麼是「自然」,趙偉偉的補充會使你再度陷入迷惘。他指劉笑敢只是舉例告訴我們可以如何思考「自然」,但一旦將它們看成普遍定義就會出問題。趙偉偉舉例說,按上述解釋,一個人貿然改變一貫傾向不算自然,但某些情况下卻不必然如此。例如有一個人,認識他的幾個月裏他每天都穿白色衫,某天突然穿紅色,你很可能覺得驚訝。「問題是,要一個人由出生到死都貫徹始終,這想法其實都不太自然。『保持』從一方面看是自然,另一方面,如果永遠都這樣子都不太自然,貫徹就是堅持不把裏面的水倒出來。」他提起上一回講及「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例子,指堅持自己個性有某種性質的人,那種性質就會在他的堅持裏消失,「但你又不可以跟自己講『不可以追求』,這樣想,『我不能追求自然』又會變成一種『追求』,真是好麻煩的」。

    不知「自然」為何物,我們又怎能順應自然?趙偉偉指,普遍的學術書籍講到「自然」的定義時,一般都只會講「自然不是什麼」,再補充不能講它「是什麼」的原因。劉笑敢在書中也列出幾項坊間對《道德經》中「自然」的常見誤解,例如:誤作自然界或大自然的同義詞、誤作與人類文明隔絕或沒有任何人為努力的狀態、誤作人類歷史上原初社會的狀態。

    談「自然不是什麼」,趙偉偉首先想到一個現代人比較容易產生的誤會——自然等同順從欲望。他解釋,《道德經》認為人的欲望其實只有好少成分屬自然,因為社會長期不是處於無為狀態,大部分人的思想和行為都刻意做作,傾向做多餘、有目的的事。因此欲望通常不是單純的欲望,而是經扭曲的想法,他舉例說想做個有道德的人,「如果大家都是自然而然,就不會有人想到要追求仁義,所以說『大道廢,有仁義』、『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順從所「想」行事並不等同自然,因為欲望可能受外界的刺激而產生。他再舉例,廣告力推一種保健產品,播得多或會使你對那產品留下印象,意識到自己應進食養生。另一方面,你也可能因過分硬銷決定不會去買,「你受影響而買,是被人『焗』,不是很自然。倒過來因為煩厭令你決定以後不吃,也不自然。結果都是因為受刺激而令...

    另一常見誤解是「自然等同天然/本性」。趙偉偉指可以《道德經》對「用藥」的態度排除這個絕對的定義。人會經歷生老病死,病死其實也很自然,《道德經》卻沒視「吃藥」為違反自然,它否定的只是將「吃藥」作為價值宣傳,「類近吃藥的比喻是,一些思想家提出某些理論可以幫到社會,《道德經》不是說這些理論一定錯,而是認為不自然地落實這些理論,它會產生自相矛盾的危害」。 因此,天然可以是自然,也可以不是自然,彼此沒有必然關係。趙偉偉舉例說明,很多體藝活動都會視「自然」為理想狀態,例如「彈琴彈得很自然」、「跳舞跳得很自然」,自然就是不需要刻意思考如何按下一顆琴鍵、踏下一步,「你不能說跳舞跳得很天然,即使舞蹈家小時候很有天賦,自然而然喜歡跳舞,但也可能經過了長期刻苦的練習,所以『自然而然』與人的本性或天性沒必然關係」。...

    順應自然,是為了什麼?趙偉偉說可以有兩種理解。首先,「自然」本身可能已是一種理想境界,是一種價值,毋須追究自然的目的,就像現代人思考「自由」,可以覺得自由是人的理想狀態,不必再思考自由是不是令社會更好。另外,《道德經》「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中的「化」、「正」、「富」和「樸」意味社會安定,對應「利」、「安」、「和」、「治」等典籍中提到的關鍵詞,安定也可視為自然可達至的境界。

    歡迎讀者在讀過今期內容和行書心法後按字帖提筆試寫,然後將作品寄回,我們會從中選出最具神韻者,將今期的華戈墨寶送出留念。來郵請附聯絡地址及姓名,寄「柴灣嘉業街18號明報工業中心A座17樓「星期日生活」收」。恭喜上期得獎者Sam Ng,期待各位再接再厲!

  3. 2020年12月6日 · 文章日期:2020年12月06日. Share. (題字˙ 華戈). 【明報專訊】從前有個皇帝,設題「深山藏古廟」,請來眾畫家題畫。. 第一位畫了一座山,山上凸出小角,象徵古廟瓦頂,卻因小角未讓古廟「藏」起來,離題被否決。. 第二位畫家見狀,就只畫了一座山,但因 ...

  4. 2021年11月7日 · 【明報專訊】指揮交響樂團的靈魂人物,帶領樂團奏出一首首優美、壯麗樂曲,台下的你有沒有好奇過,交響樂團的音樂家有譜可看,為什麼需要指揮? 指揮衣著也有特別考究? 指揮比手畫腳有什麼意思? 為了普及古典音樂,香港小交響樂團舉辦「古典音樂速成」音樂會,由桂冠音樂總監、指揮家葉詠詩,透過演奏與指揮史息息相關的經典樂章,娓娓道來稱職的指揮遠不止數拍子,台上要識執生,台下肩負管理樂團的重責。 趣住普及古典樂. 香港小交響樂團舉辦過不少普及古典音樂的音樂會,以有趣、入門手法,介紹不同作曲家、芭蕾舞曲等。 最近在廣告中追求更美好的自己、最後變成臘腸的麥兜,也是樂團2019/2020年度的駐團藝術家,與伍卓賢、鄺展維並列,樂團多年來也合奏過不少由古典音樂改編而成的麥兜主題曲。

  5. 2020年4月17日 · 「解讀」比「觀察」更具挑戰;面對觀察一件事情所收集的資料和數據,要問自己:「究竟我看到、聽到、感覺到什麼?」 解讀事件的竅門盡量以多角度思考(multiple perspectives),構思多重假設,其中一個很有用的方法使用同理心(empathy),代入對方

  6. 2021年3月28日 · 三種無用. 無用是否就直接等同字面上沒有用處的意思? 學者Dan Robins仔細考究《莊子》的「無用」主張,提出至少有3種理解: A.眼前的無用 在別處總有用. 「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趙偉偉認為〈齊物論〉的這一句直接說明了不需認為某些東西沒有用,應把每樣東西都放在有用之處,指通達之士就會知道這通而為一的道理——「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