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3月27日 · 這是很好的提醒, 數位時代的核心整理方法是:搜尋,透過數據分析讓我們快速搜尋到資料,而反過來就是減少分類工夫、避免多餘整理。 在數位工作中,先思考搜尋得到嗎? 再思考這樣分類有必要嗎? 然後讓分類整理愈來愈簡單,這是數位工作的簡明原則。 什麼時候要懸崖勒馬? 簡明,是最好的評估: 簡明原則,也是我為自己或為團隊挑選數位工具時的關鍵評估標準。 後來還有讀者詢問到使用 ifttt 這類自動化工具的問題,理應我會喜歡這類自動化工具,但其實我對 ifttt 反而有所戒心。 這個戒心不是安全或隱私,而是可能大量研究與玩耍其自動化方案後,獲得的效果卻很小 (例如只是讓Facebook訊息會自動進入Evernote),導致花費的時間效益不成正比。

  2. 2019年1月13日 · 1. 總是帶著明確的問題意識. 無論是閱讀熱門新書、上熱門課程、聽熱門演講,如果有時間,也確實不錯。 但對我來說,這通常不是我學習的開始,也不是我學習的主軸。 因為,學習的核心不是學新知識,而是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要誤會,學習當然是學到對我來說的新東西,而新的知識確實是可以幫助我們更新與改變的契機。 但學習行動的出發點,則要從「先發現自己有什麼問題」開始,工作上哪個環節卡關? 思考可能是什麼問題造成? 有哪些想要突破的個人瓶頸? 甚至是自己已經有明確要進行的目標,想要為那個卡關的專案解套? 帶著上述的「問題意識」開始學習,那麼無論做什麼學習,才能找到更新自己思考、方法的真正有效新知識。 而且我指的還不是說有什麼問題,就去讀專門解決那個問題的書,並非如此。 我想說的是:

  3. 2016年9月14日 · 當你知道自己有一個行程時,你會怎麼給自己一個時間提醒? 最可怕的遲到者可能是「應該到達的時間」才開始出發! 但有些愛遲到的人確實就是這麼做的。

  4. 2018年12月6日 · 這篇文章,嘗試聊聊我的作法。 1. 「規律作息」降低決策數量: 一個很常被舉出的故事,賈伯斯( Apple 創辦人)或馬克佐克柏格( Facebook 創辦人)喜歡每天都穿類似衣服,讓「要穿什麼衣服」這件事情不要成為每天的決策負擔,或許更進一步也讓「買衣服」、「整理衣服」這樣的事情不要成為決策負擔。 我自己則是有一個習慣,上班午休時間,常常會到固定咖啡館點類似餐點與咖啡。 這麼做的原因是, 每天中午是我「思考問題」的時間,而在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需要很多「決策」,所以這段時間我希望不要有其它決策來干擾我,來瓜分我的心智能量。 養成早起的習慣, 早上固定一杯冰滴咖啡的儀式,每天設定好自己的 神聖時間。 這些我曾經寫過的個人生活習慣:

  5. 2019年10月7日 · 工作愈忙愈要學會計算時間,我的 4 個更容易準時完成技巧. 在 時間管理課堂 上,常常有學員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知道一項工作要花掉多少時間?. 」這個問題背後,可能包含了幾個不同層面的困擾:. 每天的待辦清單上,應該列出多少事項,才不會太 ...

  6. 2016年7月6日 · 把上一週已經完成的任務檢視一遍,看看有沒有還需要延伸執行的部分,然後把上一週未完成的任務清空,適度分配到下一週或更久之後處理,也就是每個週末重新校準待辦清單,讓下一週不被上一週的雜物拖累。 同樣的, 待辦清單歸零不代表我們要完成所有任務,通常一般人做不到這種神乎其技的技巧,所以每週待辦清單「歸零」其實要做的是下面這些步驟: 刪除: 是不是這件事情根本不重要所以我沒做,那麼要不要直接刪除? 交辦: 如果我沒時間做,有沒有可能交給誰來做? 切割: 如果任務太難,嘗試 切割成比較好消化的多個小任務,下週依序試試看。 延後: 暫時做不到的任務(沒時間或沒能力),要不要延後到更久之後再做? 完成、封存: 已經完成的任務移出清單,封存起來,不要干擾目前任務。

  7. 2018年12月25日 · 我的第一個步驟是:「讓休閒、休息成為時間規劃的一部份」。 如同我在「如何沒有罪惡感且現實的完成「想玩的事情」? 」以及「把休息放入你的待辦清單:在累了之前開始休息」這兩篇文章所提到的,在時間規劃時,不只考慮工作,也將陪伴家人、玩遊戲、運動、休息等也當作任務,一起安排在同一個時間規劃中。 如果沒有為休閒、休息主動安排時間,那麼就更加不知道應該在多少時間內完成工作,反而失去了加速工作的動力。 如果沒有為休閒、休息設定目標,安排行動清單,那麼當空檔出現時,我們反而不知道可以做什麼行動來利用空檔。 最後這些可利用時間,就會不知不覺在打發時間、低速工作中渡過,既沒好好玩,也沒好好工作。 第二個步驟是:「選擇對工作有幫助的休閒、休息」。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