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中秋节之所以又称拜月节,乃是因为这一天有个非常重要的习俗——拜月。 早在周朝时期,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习俗简介. 旧时汉族中秋节禁忌风俗。 流行于全国各地。 是日夜,男子多不叩拜月亮。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扣拜。 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俗谓月亮属于太阳,月神嫦娥是女性。 所以只能由妇女(包括女孩)拜月。 男不拜月,旧时汉族中秋节禁忌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来源于《燕京岁时记》。
- 风俗历史
- 道具
- 准备
- 仪程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中秋也有拜月的习俗,不过全为女子之事,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拜灶”。在政和,中秋夜女子陈设香案置月饼、瓜果之类,未嫁者多就案前拜之,称“拜月”。连城民间称月神为“月光妈”,赏月时也有拜月的习俗。漳州、上杭等地则称“请月姑”。
上杭之俗更奇,请月姑时,将一小筐放在盘中,据说月神降临,筐便会自动上升,并有剥啄声,女子便计其数以卜灾祥。在建宁,中秋夜有的妇女对月问吉凶,俗称“请木杓神”。泰宁、永定一带,妇女不但“请月姑”,而且还“等月华”。 “等月华”又称“待月华”,民间传说中秋夜嫦娥倍思人间,便把月宫中的一些宝贝撒下,谁能拾到,就能得到幸福。这一习俗在福州地区、莆田、仙游一带也有。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1.祭桌或祭几一张。普通的小桌即可。
2.草席若干条。行拜礼之用。普通草席。上可加软垫。
3.香炉一盏,香若干。普通小型香炉。
4.盘碟碗盏等祭品盛器若干。
5.红烛两根。照明、烘托气氛及点香用。
6.普通的酒一瓶.酒爵三只。酒杯亦可。
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祭后分胙,饮宴、赏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如遇到下雨,可以转移到船上、檐下或室内,但需打开门窗,面向月亮的方向而祭。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一名赞礼,若干执事,其它人均为从祭。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集体祭月时,也从女性中选定主祭。按照传统,男不拜月。男子可以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或从事其它协助工作。月光纸:可以自己画。祝文:祭月时向月亮读祝,可更好地表达诚敬。祭月祝文,精短优美为宜,四言、五言、七言诗等形式均可。祝文应用毛笔,工整地誊写在宣纸上。
具体:
祭月祝文 ------墨涩
维庚寅年乙酉月乙亥日
延陵汉魂 集聚南门
拜月祈福 祝以文曰
月出后,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摆放好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好席子。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执事、赞礼就位。执事递上赞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向月亮展开诵读。焚祝文及月光纸: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赞礼唱:“礼成”。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赏月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设中秋家宴,大家一起赏月、宴饮。
关于中秋节的民谣、童谣众多,如《拜月娘》、《椅仔姑》、《中秋拜月歌》、《拜月娥》、《全家拜月》、《中秋夜》、《月姐姐》、《月光光》、《月饼》;台湾民谣《中秋旅思》、《月夜思乡》、《煎熬》等。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对于很多人来说中秋节意味着和家人的团圆,意味着亲情的重聚,但实际上在古代中秋节是一个充满着感伤别离的节日,古代的文人墨客对于中秋节总是有着满腹的惆怅和说不完的感伤,尤其是身在他乡的游子
中秋习俗,是民间传统节日习俗之一,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追月、乞月照月、扎灯笼、玩花灯、猜灯迷、树中秋、舞火龙、烧塔、听香、吃月饼、嗦田螺、食甜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