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自成立後,通稱或簡稱「中國」、「華」 [49];即使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而被迫把中央政府所在地遷到臺灣省臺北市後,一直到前總統蔣經國逝世前,中華民國政府依然稱自己為「中國」或「自由中國」,且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
中華民國(臺灣)(英語: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是2005年後,陳水扁擔任中華民國總統期間,於中華民國總統府、外交部、行政院新聞局等中華民國政府部門的官方網站上使用的中華民國非法定稱謂之一。 其中,「中華民國」為法定的正式國名,括弧内的「臺灣」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指中華民國在1949年政府遷台之前的歷史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共和立憲制的時期。 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政權,期間多次遷都,最終於1949年12月遷都至臺北 [3]。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徹底喪失大陸地區的統治權 ...
中華民國國民,指具有中華民國 國籍的人民。 目前包含於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設立戶籍的所有人民,以及根據中華民國國籍法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但未設立戶籍之無戶籍國民。 為證明國民身份,個人需要有身份證件(如戶籍謄本、國民身分證、戶口名簿、護照等證明文件) [1] ...
中華民國外交是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其與邦交國的外交關係在過去是建立在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基礎上 [1],自1988年李登輝繼任總統之後則改採務實外交而不再強求中國代表權 [2]。截至2020年12月,中華民國與世界15個主權國家擁有正式外交 ...
- 1928-1971
- 1945-1955
- 1941-1972
- 1945-1972
中華民國公告疆域區劃,為1936年後至2005年間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總處所頒布之中華民國的行政區劃。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到臺灣,喪失對大陸地區各省的實際治理權;但宣稱在「法統」上仍是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故中央政府遷都 臺北後, ...
民國紀年,又稱中華民國曆,是中華民國的國家紀年方式,由中華民國政府規範頒佈,表記時稱作中華民國×××年,簡稱民國×××年、民×××等。 這種紀年方式以公元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為元年,與公元紀年相差1911年;月、日、置閏則同格里曆。今年(公元2021年)為民國110 ...
中華民國與拉脫維亞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拉脫維亞共和國之間的關係。 兩國於1936-1940年有公使級的外交關係,但因蘇聯併吞拉脫維亞而中止。 自1991年獨立以來,於1992-1994年,兩國建立總領事關係,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唯二建立官方關係的歐洲新獨立國家(另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