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古代.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在当今社会这二十四孝有何现实意义在一些城市 仍然会看到关于二十四孝的宣传 包括雕塑或文章这是否是对孝文化的歪曲和误解? 显示全部 . 关注者. 21. 被浏览. 58,306. 8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卫凌贞. al-mawt li-ʾAmrīkā. 38 人赞同了该回答. “人之初, 性本善 ”么? 这并非要以加研究的问题。 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 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 自从得了<<孝子>>这一本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

  2. 二十四孝 故事中有一则故事是埋儿奉母》,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郭巨晋代 隆虑 (今河南林县)人,一说 河内温县 (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 一坛黄金 ,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后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看过这个故事,给俺的第一印象是假的! 这个故事应该是郭巨在他人的配合下杜撰出来的。

  3. 二十四孝是中国古代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共有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通过不同的孝行展现了孝子的恭敬忠诚和对父母的深厚感情。 这些故事不仅在中国广为人知,还被日本的《 源氏物语 》、朝鲜的《三国史记》以及新加坡、越南等国家的文化中有所记载。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散文题目为二十四孝图》,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是统治阶级以孝之名治理天下的一种手段对民众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摧残。 《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有些为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糟粕,也有不少荒诞不经的封建迷信情节,这是在当时特定的科技和人文背景下的产物,有其时代的必然性。 作为一个历史典籍留存,其蕴含的价值观应该辩证的看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习那些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部分。

  4. 生活. 社会. 孝顺. 二十四孝中埋儿奉母的故事进行负面评价的人理解得真的对吗? [图片] 为什么大家看到埋儿奉母会感到不舒服? 就是因为他为了母亲准备埋掉儿子吗? 为什么大家都纠结于这个情节? 而不去追究这个故事的深意,要知道古代生产… 显示全部 . 关注者. 157. 被浏览. 186,174. 66 个回答. 吕睿 . 无用之用. 以下均为在下一己之见。 “郭巨埋儿”这个故事的微妙之处在于两个方面,它们导致了 这个故事与其说是感人,不如说是荒谬 。 关于第一个方面,请允许在下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某人甚孝。 其父将死,其人知父好鱼,然贫。 出,见贩鱼者,杀之,持鱼归。 父食鱼,含笑而暝。 好了,请您看一下这个故事,然后想想看,“某人”和“郭巨”在行为上都可以视为孝吗?

  5. 二十四孝图成书于元朝经历了明民国到现在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写成故事灌输给小孩子们当孩子们长大后发现那些明显是编造的故事会怎么想? 难道我们真的需要从小就教育孩子说谎吗? (24孝中“ 陆绩怀橘 ”的故事就是说谎得到表扬的经典案例)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让聪明的人更善于使用谎言,让愚蠢的人更盲从盲信。 编辑于 2023-02-01 19:13. 灭度儿. 普通的杂鱼大学生. 49 人赞同了该回答. 晋书魔幻plus版,如果说晋书是魔幻,但还有逻辑. 那 24孝 则是在魔幻的同时,还没什么逻辑. 比如经典的 卧冰求鲤.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 解衣将剖冰 求之,冰忽自解, 双鲤 跃出,持之而归. 这是晋书原文. 等到24孝里,就变成卧冰求鲤了. 晋王祥,字 休征 。

  6. 2018年7月20日 · 12. 被浏览. 12,435. 10 个回答. 默认排序. 曾阳. 伪宅. 4 人赞同了该回答. 真真正正的封建残余,看得人不寒而栗. 发布于 2018-07-20 07:43. 小锦莲莲. 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叩其两端而竭焉二十四孝 是我很小时候听的晚安故事当时觉得很安心也希望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好。 后来大了,在贴吧、知道、知乎看到很多人反弹那么大,感觉还是比较震惊的。 有些时候看东西会看到里面温暖温馨的一面,有些时候看东西会觉得处处都是错。 在过去我们相信 真情动天 ,现在去掉这部分,大家就只认为都是愚昧都是无知都是残忍,价值观、世界观都有不同吧。 发布于 2021-04-19 19:27. 知乎用户.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7. 至于 24孝,他们有个非常值得玩味的背景:其中绝大部分是汉朝故事,汉时做官要做什么?举孝廉。迹既是文凭也是政绩。而这些个故事主人公,多少士族?多少寒门?又有多少庶民?基于他们的 家庭资产 状况,真的有做这件事的逻辑吗?

  1. 其他人也搜尋了